Sunday, November 20, 2016

北加筆記

這篇記錄每次去灣區會想去拜訪的地方,比較個人,略過一些極有名的觀光景點。


Monday, November 7, 2016

地瓜派食譜



直徑 9 英寸(約 23 公分)的派盤

派皮

250 ml 麵粉*
1 大匙 糖
105 公克(約 7 大匙) 奶油
少許鹽
一個 蛋黃

內餡

330 公克 地瓜
2 個蛋
50 ml 糖(可根據地瓜的甜度調整,這個量做出來略甜。)
1 小匙 薑末**
200 ml 鮮奶油(未打發的)
2 大匙 麵粉
少許鹽

做法

先揉派皮的麵團,把蛋黃以外的材料混合均勻。奶油先在室溫下放軟比較好操作,先用餐具刀切小塊,跟麵粉混合,最後再用手搓揉成團,最後才加入蛋黃混勻。均勻鋪在派盤上。
將地瓜切塊蒸熟放涼,之後使用叉子、手持攪拌棒或是用調理機打成泥。將蛋一個一個打入,混勻。再將其他材料加入混勻,此時內餡會成為液體狀。將內餡倒入已經放在排盤上的派皮內。用 200ºC/400ºF 烤 40 分鐘,至表面稍微上色,當叉子插入後不會沾黏即是烤好了。
可以趁熱吃,也可以放涼,配上打發的鮮奶油食用。

* 這個食譜使用容積來量麵粉跟糖的量
** 原食譜有加肉桂,也可以加上其他香料。但是單用薑很好吃,也比較不會遮掩住地瓜原本的味道。

這篇食譜是從這個瑞典語的南瓜派食譜變化來的,內陷是有點輕盈的口感。


Thursday, October 20, 2016

OHNY: Openhouse New York Weekend (2016)

這篇記錄 2016 年在 Openhouse New York Weekend (OHNY) 參觀的景點。

這次參加 Openhouse 的景點超過 275 個,其中有些是平常難得進去的建築,有些則是平常就開放的地方,只是變成免費參觀或是多了一些活動或是導覽。我喜歡的策略是利用這個週末參觀平常不對外開放的建築,此外則利用這個活動的 event guide 當作好的景點列表,平常有空閒的時候慢慢走訪。也因此,即使無法參加這個週末的活動,仍然可以下載或是去拿一本 event guide 當作紐約景點的目錄。

這次星期六的行程集中在 Civic Center 和 TriBeCa,慢慢往 Greenwich Village 走,中間休息的時候到 Takahaci Bakery 喝杯抹茶拿鐵。



星期天則跑到 Bronx 還有 Manhattan Fort Tryon Park -- 另一個 OHNY 有趣的點,多了一點誘因讓我跑遠一點去紐約市不同的角落看看。

Friday, October 7, 2016

2016 再度拜訪芬蘭的雜記

隔了九年才又重訪芬蘭,但很多情境讓我覺得很熟悉。九年當然有很多變化,但總覺得芬蘭的變化沒有臺北大,每次回來,都很快想起來,常常會覺得「這個感覺好熟悉呀」或是「對,那時候就是這樣覺得」,一兩天之後就彷彿一切都是昨天一樣。

只是十五年前準備上小學的小弟大學都快畢業了,當初跟我差不多年紀的姐妹們也都早已搬出家裡,很巧地,每個人都在不同的城市生活著。這些變化提醒著我那已經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

Monday, August 29, 2016

[芬蘭生活] Karjalanpiirakka | Karelska Piroger | Karelian Pie | 卡累利阿餅

Karelia 就是在冬季戰爭時被俄國侵佔、繼續戰爭中曾經奪回、但持續戰爭結尾二戰結束之後割給俄國的土地,位於芬蘭的東南方。當初割讓給俄國之後芬蘭展開大規模的移民,幾乎所有居民都離開 Karelia 移居到芬蘭其他地方。當時 Karelia 的人口約為四十萬,是芬蘭總人口的十分之一。當初芬蘭政府有效率地介入,例如規定所有有一個房間以上的家庭都需要接待 Karelia 人,且所有移居的人都獲得金錢或土地作為補償。至今許多芬蘭人依舊對這段歷史有強烈的情緒,許多 Karelia 相關的事物在芬蘭很常見,其中之一就是 Karelian Pie。




Wednesday, August 10, 2016

[芬蘭生活] 各種夏日莓果與他們做成的點心

芬蘭的夏天森林裡有許多莓子,到處都可以看到的是低矮的藍莓,森林裡常常遍地都是。紅醋栗跟黑醋栗長在比較高但還是比人稍微矮一些的樹叢,也是家家戶戶院子裡常見的莓子。(常常都不是刻意栽種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可能某些鳥帶來了種子,就開始生長。)

芬蘭人夏末秋初(七八月)的時候常常都在採莓子,做果汁、果醬準備過冬。我猜想跟過去生活困苦有關,芬蘭氣候嚴峻土地貧脊,居民需利用任何可能的食物來源。短暫的夏天有豐盛的莓子產出,芬蘭人除了用新鮮的莓子做出點心之外,也盡可能保存下來,供一整年食用。這股習慣延續到今天,即使現今食物保存技術進步,已經不需要自己儲存過冬的食物也可以安然無恙地渡過冬天,大部分的芬蘭人還是保有進森林採摘莓子的習慣。一些芬蘭友人說這也是讓他們靜下心來的活動。

由於氣候很不一樣,在芬蘭普遍的水果(其實在芬蘭語跟瑞典語中「水果」跟「莓子」是兩個不一樣的種類)在台灣可能十分昂貴,相反地在台灣便宜的水果在芬蘭要價不斐。而在四季都有豐盛水果產出的台灣也不需要保存食物來過冬。

但是芬蘭人這種因應氣候、親近土地的生活方式也令人欣賞,也許下次夏天到芬蘭可以嚐嚐這些莓果或是點心,甚至自己動手做做看。若有機會去採莓子的話也不要錯過了!

這篇介紹一些芬蘭南部常見的莓子,跟運用它們做成的點心。


Friday, August 5, 2016

[旅行] 芬蘭土庫/圖爾庫的咖啡輕食與小角落 Turku (Åbo), Finland



以前曾經在土庫住了一年,那時候雖然很少外食,但覺得城市裡的店家也不是那麼多。

這次再訪感覺土庫近十年間多了不少餐廳與咖啡店,尤其沿著 Aura 河岸有許多吸引人的店家,讓城市生動許多。(聽聞現在土庫有餐廳城的名聲,是芬蘭內「每人餐廳數」比例最高的城市。)

這篇介紹一些這次拜訪的餐廳或咖啡店,跟台灣的遊客分享,希望即使是從前覺得土庫枯燥乏味的人們也有機會感受到土庫平淡卻美好的生活氣息。







Thursday, August 4, 2016

[旅行] 三間赫爾辛基的咖啡店

芬蘭人常喝咖啡,家家戶戶備有咖啡機,每人的咖啡的消費量排名世界第一或第二。不過以往似乎比較常在家裡喝,近幾年才開始興起精品咖啡店。過往赫爾辛基人認定的好咖啡店可能是有不錯的氣氛跟好吃的肉桂捲,最近則開始重視 espresso 及以其為基底的咖啡(拿鐵、卡布基諾等)。

這次在赫爾辛基拜訪了三間咖啡店,都滿不錯的。咖啡有各自的特色,氣氛也很好,感覺很舒服,似乎真的有某種北歐風格 :)

跟紐約的咖啡店相比的特色有:
  • 每間咖啡店都有許多泡咖啡的型式,除了 espresso 機之外,還有 siphon 或是 aeropress。
  • 使用單一來源的的咖啡豆做 espresso。
  • 咖啡豆偏向淺焙。


[旅行] 赫爾辛基新開幕的公眾芬蘭浴 Löyly (2016)

2016 年 5 月 Sauna Löyly Helsinki 在赫爾辛基開幕,推出新的概念,結合了餐廳與芬蘭浴(sauna),加上建築設計具特色,成為當地人這個夏天常提到的熱門話題。另一個特點是 Löyly 位於海邊,除了擁有海景之外,進了 sauna 之後可以到海裡游泳,讓客人體驗完整的芬蘭浴經驗。


照片左邊是可以進海裡游泳的樓梯。

Friday, July 1, 2016

比較 MIT 與 Columbia(EECS, CS)

照顧學生生活的重要性
  - 新生訓練(國際學生適應環境與交友)
  - 社交活動
  - 減少花在生活瑣事的時間,讓學生可以專注在研究與學業上
  - 宿舍軟硬體

建築空間影響人際互動
  - 有白板與沙發公共空間增進討論
  - 偶遇同事能增進社交活動

透明的制度
  - 減輕學生心裡負擔
  - 人員以幫助學生為主要目的

以教授為主或以學生為主的思維
  - 教書的同儕壓力 --> 更好的教學品質,但是加重教師負擔

大家總是說不應該看排名選學校,但是很多時候一所學校的排名會好是有原因的,而這些原因有可能是應該選這所學校的理由。就跟任何其他事情一樣,探究背後的成因很重要。套用到選校來說,參訪學校非常重要,趁這個時候多跟系上的人聊聊,多看幾所學校可以感覺得出氣氛的差異。



照顧學生生活的重要性

MIT 跟其他美國的學校比較之下,滿特別的一點是對研究生生活的照顧。

一般在挑選研究所的時候往往著重在課程與研究領域,但我認為學生生活也非常重要。研究生多數時間花在校園裡,生活順利讓學生更能專注在學習與研究上。尤其同學其實可以是非常好的研究夥伴,如果常常能從跟不同的同學的交談裡得到研究上的啟發,也會讓研究順利許多。

尤其對於國際學生,適應研究生活的同時也要適應新的語言、新的文化還有新的居住環境。


新生訓練(國際學生適應環境與交友)

我覺得 MIT 校方十分重視這一層面,研究生的新生訓練(orientation)有很多不一樣的活動,幫助新生認識同學、認識學校、認識城市。有一些演講專注在如何面對學習與研究,如何運用學校的資源。有一些則是系裡或是宿舍裡的社交活動,讓我們有機會認識同學。除了一些演講跟社交活動之外,還有其他的特殊活動。

像是在 Boston 市區玩 scanvanger hunt,看似單純的遊戲,但是正好讓我們繞城市一圈,認識一些重要的景點。或是去郊外爬山,讓我們知道這裡可以從事怎樣的戶外活動。


社交活動(social event)

以前在台灣的時候滿瞧不起社交活動的,覺得聊天是浪費時間的事情。在 MIT 的時候慢慢社交活動可以很有趣,也是獲得資訊的重要管道。主要是看能否產生有意義的交談。很多時候,藉由交談可以釐清自己的想法,聽到沒有想過的角度。在系上的社交活動有可能找到研究的想法或是進而合作,在宿舍的社交活動則可以認識自己研究領域以外的人。

有時候,自己並不知道自己想找什麼樣的資訊,這時候,就沒有辦法根據關鍵字在網路上查詢,交談就有點像廣泛閱讀,能夠得到一些自己沒有預想到的資訊。很多生活上實用的資訊,或是哪裡有好的展覽,好吃的食物,特別的影片,都是在閒聊中得知的。關於課程的評價,或是資格考的慣例,也往往是在非正式的交談中更加了解。

有一說學校重視的是把一群對的人放在一起,這樣自然可以產生好的互動,進而幫助大家的研究與學習。根據我的經驗,我覺得 MIT 在這一點上十分成功。這大概是目前唯一一個讓我喜歡社交活動的地方。學校也願意花經費與時間安排這些活動,許多活動也讓學生主導,活動型式相當多元,有的以學術為主題,有的則純粹是好玩的活動。

像是 CSAIL 跟 LIDS 每年都有一次學生會議,讓學生講述自己的研究,同時也跟正式的學術會議一樣,會有晚宴的部分(沒那麼正式但也是大餐一頓)。

又或者在 CSAIL 有一個 Graduate Student Lunch,學期中每週五輪流由一組學生煮飯給參與的人吃,經費由系上出。只要煮一次飯,每週五就可以吃免費的午餐,還可以跟大家聊聊天。

可能有人會說學校有錢才有辦法做這些事,但其實有些時候 social event 不需要太多成本,成功與否還是看學生的參與度以及大家能否從中建立友誼與有意義的交談。


減少花在生活瑣事的時間,讓學生可以專注在研究與學業上

校園環境也很重要,如果辦各種事都能有效率地完成,讓學生更難專注在研究上。這些事情說起來其實都不太重要,但是加總起來對生活的影響還是不小。而且從另一方面來說,學校要做到其實不難。我判斷的標準大概是銀行、郵局、體育館等等設施是否便利,用餐選擇是否夠多,能否在校園內或校園附近完成。

在 MIT 的時候覺得生活滿舒適的,熟悉環境之後做什麼都滿方便的。學生中心裡有郵局跟銀行,用餐也有數種選擇,雖然不是大家都覺得好吃,但對我來講夠了。而且這些設施通常不需要排隊,人員也都還算友善。

另外,以體育館來講,MIT 在校園內就有兩處游泳池,且開放時間內的任何時段都有開放給所有學生的水道。這以前不覺得有什麼,但是在 Columbia,雖然也有泳池,但是開放給一般學生的時段非常少,一天總共只有四小時,其他時段只有泳隊或是游泳課能使用。

(以這一點來說,我想小的校園是有好處的,做大部分的事情都在走路 15 分鐘內可以到達。)

宿舍軟硬體

gym, laundry, music room, common kitchen
cultural events, interest group, student organization, house masters
small groups of neighbors
chances of meeting people from other departments




Thursday, June 16, 2016

[紐約] 911 紀念公園與博物館 National September 11 Memorial Museum Pavilion

前陣子恰好有機會聽 Snøhetta 的建築師介紹他們設計的 911 紀念博物館

911 紀念博物館是由挪威建築公司 Snøhetta 所設計。博物館在地面上的建築位於兩個水池中間,遙望新建的 Freedom Tower。如果說象徵 911 事件中的南北塔的水池代表過去,高聳的 Freedom Tower 展望未來,那麼博物館可能是個給現在的空間。讓曾經經歷的人可以沈澱思緒,讓家人可以憑弔罹難親友,讓其他民眾與觀光客多瞭解一點究竟發生了什麼。



Tuesday, May 31, 2016

[旅行] 大煙山國家公園的螢火蟲 Great Smoky Mountains

同步螢火蟲 ( Synchronous Fireflies )


五月底到六月中可以到大煙山國家公園觀賞同步螢火蟲,一區的螢火蟲同時亮,然後旁邊的一區開始亮(有點棒球場觀眾席玩波浪傳遞的感覺)。又像聖誕季節絢麗的燈光,十分特別。


Wednesday, May 25, 2016

[旅行] 芝加哥一日遊記

這次在芝加哥只待了比二十四小時多一點,在此紀錄此行覺得不錯的地方,以及下次想去的地方。

這次我們參加了 Inside Chicago Walking Tour,用兩個小時的時間看了在 The Loop 裡的一些建築景點,非常有趣。我覺得這一類的 walking tour 讓我們跟所拜訪的城市更有連結,原本可能只會走過去的地方,因為好的導覽而有故事性,或是會注意到一些有趣的建築細節以及不會自己跑進去的大樓一樓大廳。很喜歡他們串連歷史,以及講解建築形式的方式。

Inside Chicago Walking Tour 是 Hillary 的公司,也由她帶領 walking tour,感覺她很有熱忱,也很懂得運用有脈絡的方式講解。


Sunday, April 24, 2016

紐約 West Village 的台灣茶店 Té Company

位在 West Village 的茶店,有來自台灣的茶,台灣花布做成的抱枕,牆上還掛著台灣的古地圖。座位不多,小巧典雅。鳳梨餡的夾心餅乾非常好吃,味道十分精緻、有層次。令人想起台灣的鳳梨酥,卻又是完全不一樣的點心。



Thursday, April 7, 2016

拉麵品嘗: Ramen Omakase at Yuji Ramen (二訪)

去年初秋第一次嘗試 Yuji Ramen 的 Omakase 之後念念不忘,覺得是各式餐廳中最喜歡的 tasting menu 菜色。一直很想再去一次,不過若是短時間內再去一次既奢侈、又怕重複。等到今年春天的時候才忍不住再訪。

這次還是很喜歡,不過沒有第一次那麼驚艷,好像也喜歡第一次的菜色多一點。

Tuesday, March 29, 2016

初學做麵包的筆記:sourdough 麵團

前一陣子丹麥麵包店 Meyers Bageri NYC 在布魯克林他們預計開店的位址開起週六的 pop-up 麵包店,有幾週發放 sourdough starter,我在好奇之下拿了一些回家,開始學習餵養與做麵包。





Sunday, March 20, 2016

曼哈頓的「非」日韓餐廳

也許因為紐約是個出名的觀光目的地,不時會有朋友來訪。大家一起吃飯挑餐廳是門學問。一開始用自己的想法看,會想說應該挑一些特別的、台灣沒有的料理,這樣很適合喜歡嘗鮮的朋友,但是有些朋友則吃不慣。且若是平常住在美國亞洲人比較少的城鎮,可能會想念亞洲料理。不過大致上好像可以分成想吃中日韓料理或是想吃其他料理。這篇列出「非」中日韓料理的選擇(唯一的例外是覺得台灣較少見的西安菜,且剛好是個便宜方便的選擇)。


- 俄國菜 Mari Vanna

薄荷茶、Lamb Tagine

- 氣氛佳的小盤義大利菜 Briciola
http://www.yelp.com/biz/briciola-new-york
Lamb Chop 很好吃,點過的義大利麵也都還不錯,龍蝦 risotto 也很好吃。

- 紐約風格的法式小酒館 Buvette
http://www.yelp.com/biz/buvette-new-york
小盤菜,多數是可以配麵包的,像是雞肝醬、碎鱈魚、起士、火腿等等。

- 法國菜 Racines NY


- 維也納菜 Cafe Sabarsky
http://www.yelp.com/biz/caf%C3%A9-sabarsky-new-york-2
燉牛肉 goulash、炸豬排 Wiener schnitzel。不過滿貴的,c/p 值可能不夠高。

- 德國豬腳 Heidelberg Restaurant
http://www.yelp.com/biz/heidelberg-restaurant-new-york
適合幾個人一起吃。

- 燻鮭魚 bagel 三明治 Russ and Daughters

- 西安菜 Xi'an Famous Food
便宜的選項,在曼哈頓有數間店

Wednesday, February 10, 2016

[給朋友的] 搭乘紐約地鐵的幾個小技巧

這篇列出幾個紐約地鐵的特點,或是一些判斷出站方位的小技巧。會想寫是因為自己剛來的時候因為不知道而多花時間,後來有時候提醒了來訪的朋友,朋友們表示有幫助,或是有時候忘了提醒朋友某些特點,結果他們表示走錯月台搭錯車等等。

我覺得紐約地鐵相對許多城市來說是對訪客滿不友善的,標示不是很清楚,動線設計也不是很流暢,又常常變更路線,從其他更方便的城市來的訪客可能需要花一些時間適應。(紐約人很有趣,面對不方便的環境的反應常常是覺得自豪自己是有適應能力的紐約客 ;) )

其實不知道寫出來有沒有幫助,很多事情常常都還是要親身經歷才明白 :)


Tuesday, February 9, 2016

紐約的北歐文化活動與飲食

在紐約如果想要體驗北歐文化的話可以去哪些地方呢?(感覺這對於在紐約的台灣人來說應該是個非常小眾的興趣 :P)這個頁面收集一些我知道的機構、活動或是相關資訊來源。

Tuesday, January 26, 2016

媽媽的紐約小日記

媽媽曾經來訪幾次。白天我們上班上課的時候媽媽自己出去外面逛,通常走輕鬆路線,可能一天去一兩個景點,然後有些日子早早去買菜回家煮菜。有些日子我們則約著去看表演聽音樂或是去餐廳吃飯。

也因為煮菜是其中一個重要項目,媽媽發現或是代替我們去探索的景點中有很多肉店、雜貨店、市集等等。媽媽喜歡嘗鮮,常常在市場買回有趣的產品,有時候很可怕(「媽媽你怎麼買那個,那個很難吃耶」)有時候有新發現。像是拿 turnip 跟 parsnip 來煮排骨湯,不比蘿蔔難吃。拿沙拉菠菜葉來炒青菜也方便(而且媽媽買的時候不知道那是菠菜。而這個我應該要發現才對。)

另外,媽媽觀察力敏銳,很擅長找市場跟廁所。也在找這兩者的時候發現一些有趣的地方,媽媽的經驗體現了這個概念:旅行最有趣味的地方往往在於事先沒有規劃的部分。

以下把媽媽寫的日記分享出來:

Monday, January 18, 2016

台灣媽媽的紐約行

有時候身邊的朋友會說爸媽來訪的時候到最後都只好天天跑中國城,因為爸媽們吃不慣其他料理。且爸媽們不習慣陌生的城市與陌生的語言,因此得天天陪著他們。

我家爸媽則因為喜歡也習慣自助旅行,完全沒有這個問題。我上課上班的時候,他們自己去晃。有時候晚上再約在餐廳一起吃晚餐,或是約在戲院去看表演。

媽媽自己拿著旅遊書或是查到的資料,發現或探訪了許多很棒景點或店家。像是物超所值的雜貨店烏克蘭肉店、隱藏的花園。(媽媽也非常擅長從眾多的資料中爬梳出有趣的資訊。)

每天我都很期待聽他講今天又有什麼奇遇。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媽媽第一次去中國城的故事。

Sunday, January 17, 2016

芬蘭眼光看紐約

跟著芬蘭朋友走在紐約街頭聊到的事情,只是很粗淺的印象,也不見得能代表其他芬蘭人。只是覺得有趣,有些地方我平常會注意到,有些則是透過別人的眼睛才會發現 :)


Saturday, January 16, 2016

關於美國、芬蘭與台灣的幾點想法

與芬蘭友人的對話,讓我想記錄一些想法。

貧富差距小 以及 超級富翁的貢獻 之間的矛盾


芬蘭社會貧富差距小,可以說大家都是中產階級,很少極富與極窮。而美國貧富差距大,有著非常富有的個人與家族,也有掙扎在貧窮線以下的人。我一直很喜歡芬蘭這種均富,但是也需要體認到,美國的超級富翁,對社會也是有貢獻的。不少超級富翁願意投資有風險的產業 (他們錢多到不那麼在乎失敗),這也許解釋了為什麼美國是許多最新的科技或服務的產生地。

有聽過一點相似的論點:北歐人民平均素質高,但是也因此社會給個人的框架也比較多。美國很自由,這樣的自由可以讓有才能有想法的人任意發揮,但同樣的自由也可以容忍懶散愚蠢的個人。

前述兩者都有缺點,但滿重要的是認知到這兩種可能性的優缺點,而不是直接否定其中一種。當然大家應該都很希望看到另一種可能,既兼顧自由,又提升人民素質。既均富,又有足夠的錢能夠投資到高風險高報酬的事物。


如何在強大且霸道的鄰國威脅下維持一定程度的自主


台灣與中國的關係,跟芬蘭與俄國的關係有點相似。

芬蘭最近在經濟上困頓,是因為幾個不利的事件相繼發生,像是 Microsoft 併購 Nokia 之後大幅裁員,以及西歐與俄國交惡導致俄國停止從芬蘭進口商品。

其中,俄國市場影響芬蘭經濟,就如同中國市場影響台灣經濟。而對於經濟的控制能力也帶來對於政治的控制能力:俄國/中國可以以經濟作為手段脅迫芬蘭/台灣在政治上順從。

那有沒有解決辦法呢?有一個小事件也許可以作為參考。

俄國禁止歐盟的乳製品,重創芬蘭乳製品產業。但是在禁運不久之後,俄國開了一些例外,其中重新開放進口芬蘭的不含乳糖的乳製品(lactose-free dairy products)(相關新聞)。

一樣產品可能救不了芬蘭經濟,但是如果多一點這樣的產品,也許有希望可以讓自己的經濟不那麼受政治因素影響。

增加自己實力大概是唯一的解法,如果我們有特殊的產品是他們很需要的,那他們也無法借由禁止我們的商品來重傷我們的經濟。這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不容易,尤其台灣過去經濟發展著重在便宜的勞力上,要變成以技術為主的產業需要整體環境的鼓勵。其實我們知道這個道理已久,卻還沒有做到。

例如部分台商決定逐水草而居,往勞力便宜的國家移動,而非提升技術。不過能夠提升技術需要大量金錢,這可能其實來自容易賺的錢。只是要注意到賺眼前的錢的同時也要開始看向未來。

在現實的國際政治中,了解國際局勢與各國利益所在之外,很重要的是增進自己的實力。穩健的經濟實力給予談判桌上的空間,也可避免他人視進口我們的商品彷彿給予我們的恩賜。


更多關於芬蘭的文章列表可以參見上方頁面芬蘭回憶

Saturday, January 9, 2016

[旅行] 雷克雅維克一隅 2007 夏天 與 2015 冬天

整理照片的時候恰巧發現這次跟之前來訪的時候照了同一個街景。許多房子漆成不同顏色了,後面的山則可以看到夏天與冬天的差異,滿有趣的。


2007 年夏天

2015 年冬天
不過這次聽導覽,才注意到雷克雅維克很多鐵皮屋,只是都漆上了各種顏色,感覺滿有質感的,不會特別注意到是鐵皮。冰島缺乏木材,過去鐵皮引進時,對當地人來說是一個便宜好用的建築材料。

Thursday, January 7, 2016

[旅行] 短訪倫敦雜想

這次在倫敦八個晚上,距離上一次拜訪則是八年多。

從特拉法加廣場往大笨鐘看

這次想到很多小時候來的事情,像是二十多年前路上可以看到龐克族,印象很深,因為是第一次看到。或是印象中 Harrods 的門口有禁止穿比基尼進入的圖示,以前想說可能是怕容易套上衣服就走了,現在想想也有可能只是保守?

小時候很喜歡在特拉法加廣場餵鴿子這個活動,後來才知道這樣造成廣場的髒亂,是市政府改造該廣場的一個要改掉的事項。現在特拉法加廣場看起來很乾淨,很多人停下來休息,National Gallery 前則有不少街頭藝人。(而且看起來不像紐約會有些人使用近乎騙錢搶錢的手段...)

還有印象中很久以前博物館好像都要收費,但是十幾年前有些開始改成自由捐獻。古蹟建築也從黑黑舊舊的外表變成乾淨亮麗的樣子,似乎剛好反映英國的經濟興衰。不過這次感覺儘管英國整體經濟表現不佳,但倫敦看起來欣欣向榮,是個還在成長的城市。

從 St. Paul's Cathedral 的塔上看出去,可以看到遠處許多地方在蓋房子。

Friday, January 1, 2016

[旅行] 2015 再訪雷克雅維克(Reykjavik, Iceland)

上次拜訪雷克雅維克是八年多前的事,感覺很多方面還是跟以前相似,但也有許多變化,不變的是仍然是個逛起來很舒服的城市,冰島人的氣質也還是令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