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4, 2017

在紐約與線上學習瑞典語的資源

這大概是一個極為小眾的題材:寫給在紐約對學習瑞典語有興趣的台灣人。不過線上資源的部分,在哪裡都可以使用,營造外語環境的方式各個語言也都通用。其實這篇分享的也沒什麼,就是找機會上語言課、借該語言的圖書來看、從該語言簡單的節目開始,直到進階到可以看真正的節目、新聞、部落格、書籍等等。

我想最主要就是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題材,把瑞典語融入生活,讓自己每天都接觸一點瑞典語。(而學語言的目的不也就是為了接觸用那個語言呈現的內容嗎?)網路無遠弗屆的今日這容易許多,不在瑞典的人也可以做到。簡而言之,就是使用瑞典語找尋資料,譬如瑞典語的旅遊資訊、嘗試瑞典語的食譜等等。

就我自己而言,在正要開始可以閱讀文章之前,有一個門檻需要跨越,很容易因為生字太多而放棄,此時找一些自己有興趣的,比較容易讀的文章很有幫助。一旦跨過這個門檻,再增加閱讀的多樣性就容易許多。此時就開始閱讀一些不一定是自己非常有興趣的文章(多閱讀不同的材料也是很重要的)。

Saturday, March 11, 2017

Friday, March 3, 2017

歌劇筆記(2015 - 2017)

這篇接續之前的 歌劇筆記,簡單記錄觀賞心得。沒有特別寫的都是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看的。(特別強調一下我沒有音樂背景,對歌劇也沒有很了解,所以這是篇門外漢的歌劇筆記。)

2015 年底到位於倫敦柯芬園的皇家歌劇院觀賞了一齣歌劇,有機會比較一下大都會歌劇院跟皇家歌劇院的空間配置。感覺比較喜歡大都會歌劇院的設計,首先是挑空的大廳除了有氣勢之外,也讓每一層樓的觀眾都有置身其中的感覺。餐廳設計在中間樓層,讓各個樓層的觀眾都方便到此用餐。

而皇家歌劇院有一種階級分明的感覺。最上層的觀眾(當然也正是拿最便宜的票的觀眾)彷彿被分開到偏僻的角落,動線設計也讓此區的觀眾到華麗的餐廳用餐極為不便,會有時間不足的問題。


大都會歌劇院的大廳

2015-16 Season


  • Cavalleria Rusticana/Pagliacci (Royal Opera House, London)
    兩齣短的歌劇,各只有一幕。都是講三角戀情、出軌以及妒忌造成的悲劇。故事進行都滿緊湊的。比較有趣的是這個製作安排第一齣的角色串場走進第二齣,沒有唱歌,但是稍微交代了後續。Pagliacci 戲中戲這部分很精彩,採用一個女主角的替身,造成真真假假的錯置感,當發現有一個是替身的時候更能感受到歌曲的情緒。Cavalleria Rusticana (鄉村騎士)的 intermezzo (間奏曲)旋律十分動人,也被運用在電影教父中。
  • Anna Bolena
    以英國伊麗莎白一世的母親 Anne Boleyn 為主角,講述她在被判死刑前幾天一直到執行死刑的故事。裡面有幾段女主角的獨唱非常精彩,刻畫其激昂且複雜的情緒。其中最有名的是最後女主角陷入瘋癲、精神恍惚那幕。
  • Turandot
    發生在虛構中國的故事。作者普契尼運用眾人合唱烘托氣氛,感覺滿多變化的,非常精彩。這個製作用了非常精緻的布景,高聳的中式建築看起來滿有氣勢的,另外也採用了華麗的服裝。(不過每次看這些早期外國人看東方的作品都還是有點緊張,擔心異國化亞洲文化,只能想說是那個時代的作品,儘量不要以今天的眼光批判,但也因此在觀看的時候通常會抗拒入戲太深。紐約時報 這篇戲評 最後一段也在講類似的觀點。)
  • Cavalleria Rusticana/Pagliacci (The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
    在大都會歌劇院又再看了一次。這個製作(由 David McVicar 導演)的 Cavalleria Rusticana 採用極簡的風格,時代設定在 1900 年,人們都穿黑衣,只有桌椅放置在旋轉舞台上,後方是簡單但巨大的城牆。我覺得比較喜歡 ROH 的設計,比較入戲、比較牽引情感。另外誠如 紐時戲評 指出的,我也不太明白這裡旋轉舞台的用意。
  • Maria Stuarda
    作者 Donizetti 寫了三齣關於都鐸王朝的女王/王后(Queens)的歌劇:Anna BolenaMaria StuardaRoberto Devereux。其中 Maria Stuarda 是關於蘇格蘭女王瑪麗的故事,他跟伊麗莎白一世是某些方面的競爭對手,戲劇中強調這種競爭關係,加入了歷史上並沒有發生的雙方會面。
  • Roberto Devereux
    這一季第三齣 Donizetti 關於都鐸王朝 Queens 的歌劇。關於伊麗莎白一世跟她的情人 Robert Devereux 的悲劇。跟另外兩齣一樣,女主角的獨唱非常精彩,刻畫情緒的變化,將人的聲音發揮到淋漓盡致。


2016-17 Season

  • L’Italiana in Algeri
    羅西尼譜曲的喜劇。跟這陣子聽的其他歌劇比起來,整體沒有特別讓我有印象的橋段(但須強調一下我是個歌劇門外漢)。
  • Manon Lescaut
    這是普契尼早期成名的作品,有幾段很不錯的男主角的詠嘆調(例如有名的 “Donna non vidi mai”),讓聽眾感受的他的情緒。故事進展步調快,對剛接觸歌劇的人來講應該也滿容易欣賞的。也滿喜歡這個製作採用的佈景,與曲調一樣有首尾相映的感覺。
  • L'Amour de Loin 
    近代作品,曲風比較抽象。芬蘭作曲家 Kaija Saariaho 編曲,這場的指揮則是芬蘭的 Susanna Mälkki。由女性作曲家跟女性指揮的組合在歌劇界極為罕見。這竟然是 Met Opera 第二次演出由女性作曲的作品,第一次是在 1903 年,兩次間隔超過一百年。而 Susanna Mälkki 則是第四個登上 Met Opera 指揮台的女性。
  • Rusalka
    捷克音樂家德佛札克的作品,他的歌劇作品似乎沒有他的交響樂出名。故事是捷克版的小美人魚。第一幕跟第三幕在森林中的場景很有德佛札克的曲風,第二幕在城堡裡則有宮廷音樂的感覺。感覺音樂滿平易近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