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5, 2015

[冬季戰爭] 芬蘭的婦女組織 Lotta Svärd

冬季戰爭讓芬蘭全國動員,女性雖然沒有上戰場,但是擔任支援軍隊的任務,或是後勤補給等,也許縫製冬衣戰袍,也許代替男性在生產上的角色。例如私人農場上少了男性與馬匹,就變成女性和小孩分擔工作。

Lotta Svärd 是一個大規模的女性志願組織(據說是世界最大的女性組織),在冬季戰爭跟繼續戰爭間有重要的角色。



Tuesday, April 14, 2015

芬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角色:如何在列強角力下維護自身利益

芬蘭最重要的目標是維持主權獨立。冬季戰爭開始前芬蘭曾經尋求不同的盟友,一開始想要結合波羅的海三小國跟波蘭共同防禦俄國。但是後來波蘭被瓜分,再後來波羅的海三小國成為俄國的附庸國。這個方向失敗之後芬蘭一度提出中立的北歐這個概念,希望北歐各國都維持中立,但是也互保協防。但是俄國顯然不管芬蘭怎麼重申自己中立的立場,都堅持德國可能會經由芬蘭入侵列寧格勒,因此一定要拿到 Karelia 跟芬蘭灣裡的一些戰略位置。交換談判失敗就用打的。

冬季戰爭結束時芬蘭割讓 Karelia,芬蘭人普遍不甘心,也擔心俄國再度進攻芬蘭。英法瑞典等無法幫忙,大家都有各自的局勢要顧。英國不願意對俄作戰,瑞典想保持中立來保平安。芬蘭因此跟同樣對俄作戰的德國並肩作戰,因此成為接下來的 Continuation War 中的侵略方。不過芬蘭跟德國的合作很特別,芬蘭很努力不要成為德國的盟國,也不要受到德國指揮,很小心地劃清界限。芬蘭認為他們雖並肩作戰,但各自追求自己的目標。例如芬蘭軍隊並不參與列寧格勒圍城戰,只守住冬季戰爭前的國界(加上一點點緩衝區)。芬蘭從來沒有簽署軸心國成員簽署的三國同盟條約。芬蘭軍隊中一樣有芬蘭猶太人。或是戰爭中間德國提出讓芬蘭的總指揮 Mannerheim 統帥在芬蘭境內的八萬德軍,但是 Mannerheim 小心拒絕了,不希望成為德國的附屬。

一開始他們認為德軍可能會在對俄戰線戰勝,但戰爭後期他們認為德國會戰敗,這時候芬蘭政府的問題變成何時跟俄國談和。太早會激怒德國使之報復,太晚會讓芬蘭被俄國並吞。這中間芬蘭有很多”有趣”的政治算計。其中一個是在戰爭快結束的時候,他們已做好準備會需要跟俄國談和,但是芬蘭防線正被俄軍往後推,他們還需要更好的武力防禦,才能談到不要太差的條件。剛好此時德國希望芬蘭保證會繼續作戰,芬蘭由總統 Risto Ryti 出具信件向德國保證會繼續對俄作戰,因此獲得在芬蘭的德軍繼續作戰且德國提供援助。芬蘭穩定住前線之後,準備談和前,讓總統 Ryti 辭退,由 Mannerheim 接任總統,此舉讓 Ryti 之前跟德國談的條約失效,然後與俄國開啟和談。

Ryti 根本是為了局勢犧牲自己的政治生命。不只這樣,戰後他被當戰犯審判,判刑十年,後來在 1949 年才由芬蘭總統特赦。芬蘭民間一般認為他是犧牲者,他在現代芬蘭聲望很高,曾在 2004 年被選為第二偉大的芬蘭人(第一個是 Mannerheim )。芬蘭這些被判刑的戰時政府官員,哪個不是為了芬蘭主權跟領土的完整而作出決定。而且對芬蘭人來說,十分諷刺的是一開始開啟冬季戰爭入侵芬蘭的俄國,沒有任何一個人受到判刑,沒有任何一個人需要對展開戰爭負責。因此輿論認為芬蘭戰時政府人員被判刑只是做做樣子給俄國看罷了。從名字中可以看到,Continuation War(繼續戰爭)對芬蘭人來說是冬季戰爭的延續,要收復冬季戰爭中失去的土地,並非真的想侵略俄國。(比較有爭議的點是在 Continuation War 中芬蘭拿回 Karelia 之後一度推進 East Karelia,這部分超過 1939 年國界,理由是這裡的文化語言屬芬蘭,芬蘭剛獨立時就有疆界糾紛,但是因為這段期間俄國在此區移入其他文化與語言的人,造成這區人民並非全部希望能併入芬蘭。)


其他關於芬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歷史的文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芬蘭

更多關於芬蘭的文章列表可以參見上方頁面芬蘭回憶

Monday, April 13, 2015

[冬季戰爭] 總結

冬季戰爭以芬蘭接受嚴苛的和談條件結束,割讓的土地比戰前俄國要求的還多。有人認為那芬蘭還不如不要打這場戰爭。但是許多西方史家的看法是芬蘭當初如果接受交換土地的條件也只是延遲戰事而已,俄國意欲控制芬蘭,如果芬蘭不願意,那戰爭無法避免。有一說是比較波羅的海三小國,二戰初始就接受條約,但內政也受到干預,後來被併入蘇聯。芬蘭好歹保有主權獨立的事實,也保有市場經濟跟民主政體。

當然也有俄國史家認為俄國一直以來都可以談,並沒有一定要佔領芬蘭,也不一定想要像控制波羅的海三小國一樣控制芬蘭。而芬蘭戰前拒絕交換土地讓俄國政府很困惑。

至於冷戰期間芬蘭向俄國靠攏的程度到底有沒有傷害主權又是另一個爭議點,不過若比較芬蘭跟那些被納入「鐵幕」的國家,芬蘭人的生活、經濟與自由程度要好得很多。

在冬季戰爭裡,芬蘭讓俄國知道拿下芬蘭是很貴的:你也許還是拿得下芬蘭,可是會讓你付出很高的代價。也許對芬蘭人來說,只要能貴到讓俄國遲疑就達到目的了。

冬季戰爭受到注目的地方是芬蘭以小搏大吧。例如 Battle of Raate Road 成為軍事教材裡常提到的經典例子。芬蘭軍隊靠著熟悉地形與氣候發揮優勢,使俄國付出昂貴的代價,俄國戰後有將領說「我們拿到的土地也只是剛好埋葬我們陣亡的士兵而已」。冬季戰爭當時受到許多國家的注意,許多外國記者進駐赫爾辛基,但據說因為大家讚賞芬蘭有些報導也比較誇張。

戰後俄軍死傷約是芬蘭的四到五倍。不過有這樣的數字其實跟俄國對待戰爭的態度有關,只要能達到目的,他們不在乎傷亡。有些指出俄軍在清除地雷的時候是採用讓一排士兵手牽手走過去這種方法,或是當芬蘭設計讓俄軍進入陷阱然後攻擊,俄國士兵大量死亡,後面明知是陷阱卻還是繼續送上更多勇敢的士兵,連續幾天,屍體堆疊四五層,讓芬蘭人很意外,甚至機關槍手感到害怕,說縱然再厭惡俄國入侵芬蘭,眼前死亡的終究是一個個的人。

至於冬季戰爭的影響,紅軍的問題暴露無遺,英法的戰爭決策也無效率,讓德國覺得有可能戰勝紅軍。不過另一方面,俄國也因此發現自己的缺點,展開重整,但完成也是一段時間之後了。

看完芬蘭二戰的故事,對強權間生存可能會有比較現實的看法。芬蘭並不想參與這場競爭,想要維持中立,卻還是被迫進入戰場。芬蘭人不能妥協的是國家主權,事後來看他們成功了,可能是運氣很好,但也是有能力把握住機會。想要用外國勢力對付外國勢力,但是同時要注意不要玩火自焚,芬蘭這次做到了。

其實國家就跟個人一樣,命運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只能就情勢去找出對自己做有利的操作。自然芬蘭的位置也有關係,西方國家也希望芬蘭維持民主政體與市場經濟。

其實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苦衷,大家都想選對自己最有利的。瑞典希望維持中立,然後希望芬蘭當作與俄國間的緩衝區,緩衝區缺一角沒關係,所以只要芬蘭保持獨立,割地對瑞典影響相對小。可能因此瑞典並不希望為了芬蘭會不會缺一角跟俄國正面衝突。英國最大的敵人是希特勒,因此不希望跟俄國正面衝突,後來西歐丹麥挪威陸續淪陷,更是需要更俄國合作,因此對俄國的侵略與屠殺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蘇俄呢,聖彼得堡位在芬蘭灣的底端,船艦進出實在不安心,又擔心德國經由芬蘭入侵聖彼得堡,因此想要拿下 Karelia 跟在 Hanko 半島建軍事基地。芬蘭呢,想要維持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所以有時跟德國並肩合作,戰後又對蘇聯低聲下氣。不過小國的願望比較卑微,大概相較之下也就比較正義一點。

至於當大國的國民好還是小國的國民好,也很難講。大國對外能夠成為一方強權,對內卻未必照顧每一個人。小國生存得看人臉色,但是因為人少所以每一個人都很重要,因此比較重視尊重每一個人。

再看到芬蘭內部,芬蘭當時是民主政體,國內也有不同聲音,每個決定前也都有不同意見,不過戰爭開打之後就大家全力對抗。看芬蘭政府內的各種意見與折衝權衡也滿有趣的。


其他關於芬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歷史的文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芬蘭

更多關於芬蘭的文章列表可以參見上方頁面芬蘭回憶

Thursday, April 9, 2015

[冬季戰爭] 戰爭的結束

再複習一下芬蘭跟俄國的武力如何懸殊。

人口:芬蘭約三百六十萬人,俄國約一億
兵力:芬蘭軍隊一開始有 18 萬人,加上後備軍人後達到 34 萬,俄國在芬蘭戰線一開始出動 45 萬到後期出動 75 萬,總計可能將近一百萬。
坦克:芬蘭 32 輛(且少於一半有配備武力...),俄國三千到六千輛。
戰機:芬蘭 114,俄國 3880。

比例大概至少是:
兵力 1:3
空軍 1:5
大砲 1:5
坦克 1:80

俄國擁有優勢武力,本來預計在兩周內拿下芬蘭,甚至告誡士兵不要不小心穿越芬蘭跟瑞典的邊境而進入瑞典。(加上之前提的帶著軍樂隊跟擬好演講稿...)然而俄國軍隊沒有對芬蘭的地形與嚴冬做好準備。芬蘭三分之二被森林覆蓋,十分之一是湖泊。路網稀疏,多數頂多是碎石路,並沒有鋪設道路。這種地形不利大規模的行軍。而俄國的坦克與步兵只能停留在道路上,讓芬蘭可以使用 motti 戰術。另外,坦克跟士兵都沒有雪地白色偽裝,很容易被看到。芬蘭軍隊則打游擊戰,發揮滑雪能力,善用狙擊手。(俄國沒做好準備等狀況應該跟史達林大肅清之後紅軍領導階層出問題有關。)湖泊地形則是對俄國有利有弊,好處是結冰的湖泊方便坦克行駛,壞處是芬蘭等俄國軍隊都在冰面上之後把冰面炸掉,俄國隊伍就整個沉到水底了。

其實一開始芬蘭軍方也不看好戰爭情況,總司令 Mannerheim 在戰前就希望政府能談到較不嚴苛的交換土地要求然後接受。戰爭開始時,他估計芬蘭防線可以撐七到十天,也只能希望之後會有西歐或瑞典的援軍。戰爭剛開始的頭一周俄軍行進順利,有些芬蘭軍隊士氣受到打擊(本來就知道自己兵力遠少於對方...)甚至潰散,再後來某些戰役成功之後才重建士氣。

芬蘭除了人數少於俄軍之外,彈藥也嚴重不足,一開始估計只能撐 19-60 天。不過隨著戰爭進行,一開始俄國在一些戰役慘敗,芬蘭軍隊因此取得這些軍隊的彈藥、坦克與武器。(一度呈現兵器愈打愈多的狀況…)

芬蘭一開始預期俄國會集中攻擊位於列寧格勒(聖彼得堡)西北方的 Karelian Isthmus,沒想到北中南同時有大批軍隊進攻。中北部的進攻在芬蘭預期之外,因為這些地方森林密集的地形不利侵略者,對俄方來說後勤補給也不易,不過也是這些地方芬蘭表現好的出乎意料。但主要決定性的戰場還是 Karelian Isthmus。這是一片位於芬蘭灣跟 Lake Ladoga 中間、寬約 120 公里的土地。這裡沒有密集的森林,接近鐵路,對俄國來說補給也比較容易。原本 Mannerheim 曾經帶領修築一條防線,以壕溝、碉堡、鐵絲網以及大石頭組成的坦克路障等等構成,戰前又在防線前埋入大量地雷。

一月底,俄國也意識到自己的狀況很差,開始重整,派出(沒有被肅清掉的)將領 Semyon Timoshenko 帶領,調派更多軍隊,集中火力攻擊 Karelian Isthmus 上的 Mannerheim 防線,那時候的態勢大概是俄國一定要突破防線,就算用人海戰術也要衝過去。俄國採取的策略是先密集轟炸芬蘭防線,一度到每一平方公里四百枚砲彈的程度,再由軍隊衝鋒。二月,Mannerheim 防線被突破,芬蘭軍隊陸續撤退到靠近 Viipuri 的次要防線。而同時芬蘭也差不多沒有彈藥了,砲彈全部用完,武力只剩機關槍跟來福槍,只能看著俄軍靠近防線。

此時法國政府希望芬蘭繼續撐下去,法國跟英國也願意提出援軍,但援軍需要經過挪威跟瑞典,而挪威跟瑞典想要維持中立,一方面害怕激怒德國而被侵略,一方面也懷疑英法其實意圖奪取其鐵礦跟港口,並非真的要幫芬蘭,因此沒有答應芬蘭政府請求讓英法軍隊通過期國土到達芬蘭的要求。(此外芬蘭若割地求和,只要還是保持獨立,對瑞典來講跟俄國間的緩衝區也就還是在。)在此情況下芬蘭同意談和,於三月十二日簽署莫斯科條約,割讓 Karelia 與部分島嶼。

但對芬蘭人來說,這只是暫時的,對他們來講,後來的 Continuation War 正如其名,是冬季戰爭的延續,要娶回被強奪的土地。

Karelia 絕大多數人(約四十萬人口)選擇移居芬蘭。之後的 Continuation War 芬蘭一度取回 Karelia,但最後還是戰敗和談割讓給俄國。許多芬蘭人世居 Karelia。譬如有個家族在其農場上已經居住到第十一代了,卻被迫離開,他們後來在蘇聯瓦解之後回去看以前的農場,然後買下來當做夏天度假的地方。

(事後有史家從戰後解密資料中推斷當時英國真的是想要奪取鐵礦,並無意真的與俄國交戰。且當時有提議從芬蘭北方港口登陸,無需經過挪威跟瑞典,也被否決。)

最後附上一些芬蘭人大規模撤離 Karelia 時留下的照片。

照片下載自 SA-kuva (Finnish Armed Forces photograph)
http://sa-kuva.fi/neo?tem=webneoeng


Evakuoituja tavaroita Joensuun asemalla
Joensuu 1940.03.19
車站旁撤離中

Värtsilästä evakuoitua tavaraa Kaurilassa.
Kaurila 1940.03.25
撤離後


Evakuointia Tyrjä-Parikkala
1940.03.15
撤離中

Sotilas auttaa evakuoituja vanhuksia Syväorosta etelään
Syväoro 1940.03.20
軍人幫忙老人撤離

Saturday, April 4, 2015

[冬季戰爭相關] 芬蘭的香腸湯 siskonmakkarakeitto

讀冬季戰爭讀到太入迷,看到傳說中的 "sausage war" 就做了故事中的 sausage soup (siskonmakkarakeitto)。Siskonmakkara 是一種用新鮮豬肉做的香腸,沒有醃製過。不過我用的是熱狗。除此之外還加了芹菜、紅蘿蔔、馬鈴薯跟 rutabaga蕪菁甘藍?)。


Siskonmakkarakeitto 變化版


Friday, April 3, 2015

[冬季戰爭] 國際輿論與援助

俄國一開始入侵芬蘭的時候受到國際譴責,俄國被逐出國際聯盟(國聯)。可是國聯沒有辦法發揮太大的作用,蘇聯根本不在乎國聯會員身份。而俄國因為被譴責所以才會有 Molotov 在廣播上宣稱那些不是轟炸機,是去投麵包的人道救援機這種瞎話。

由於一開始歐洲戰場只有芬蘭東邊戰況激烈,廣受矚目,然而國際同情與讚賞雖多,實質的幫助卻十分有限。

許多國家捐贈醫療物資人員、提供現金或借款、部分捐助(或是賣)武器彈藥。另外也有許多國家的自願者加入芬蘭軍隊,以瑞典挪威丹麥等北歐國家最多。

美國由前總統胡佛組織,募集了兩百五十萬美元給芬蘭。這部影片是當時的廣告,十分有趣: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wQmwbQttkY

裡面簡述芬蘭人愛好和平,過著簡樸的生活,又有著現代化的城市。介紹芬蘭知名的建築師(Eliel Saarinen)跟音樂家(西貝流士),背景音樂就是西貝流士的芬蘭頌。讚賞芬蘭人有民主政體,並持續按照還款計劃償還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貸款(大部分國家都不還了XD)然後簡述戰況,由胡佛呼籲捐款。

美國人當時普遍對俄國的行為感到氣憤,甚至有商家拒賣商品給俄國人,而俄國官員卻不以為然,竟然比喻說「這就跟拒賣東西給一個打老婆的男人一樣」。(跟我們的鄰居說的話真像...)

瑞典當時不結盟,但是還沒有貫徹中立政策。在冬季戰爭期間對芬蘭捐助了現金、武器,還有許多瑞典人自願到芬蘭幫忙,他們在戰爭結束前完成訓練加入前線。另外,瑞典將他們軍隊約三分之一的武器設備交給芬蘭或是瑞典去幫忙的自願軍,包含槍支、彈藥、戰機。

除了瑞典有約 8700 志願者,也有 1010 丹麥人,1000 愛沙尼亞人,725 挪威人,366 匈牙利人,及一些其他國家的人志願到芬蘭參與戰爭。美國跟加拿大也有一些芬蘭移民或是芬蘭裔的人組成一支隊伍前往芬蘭。這些志願者裡面約有 55 人死亡。

(有些輿論認為要是瑞典一開始願意派正規軍來到芬蘭,也許戰爭的結果會不一樣,甚至俄國就不會侵略芬蘭的。不過這種假設性問題都很難說,瑞典也有自己的難題要面對。而芬蘭人還是非常感謝瑞典、其它北歐國家跟其他國家的幫忙。)

匈牙利的隊伍的故事滿有趣的。匈牙利同情芬蘭(又是另一個故事),有兩萬五千人志願要到芬蘭作戰,最後選出 350 人,在一月進行了約一個月的訓練,之後出發前往芬蘭,當時無法穿越德國,所以繞道經過義大利,法國,英國,挪威,瑞典,才抵達芬蘭。路上他們宣稱是一個要去滑雪的觀光團。到芬蘭的時候已經三月二日了,開始接受冬季戰事的訓練,學習滑雪等等。然而在他們能上前線之前,戰爭結束了,他們因此感到鬱悶。後來四月到五月間,他們協防芬蘭新的國界。5/20 的時候離開芬蘭返回匈牙利,這次德國允許他們穿越德國。

法國也有援助戰機跟彈藥等等。

英國首相丘吉爾曾經在一個演講(January 20, 1940)中大大讚賞芬蘭,說芬蘭「展現了自由的人可以做到什麼」。讚譽很好,不過芬蘭人更需要子彈。英法本來計劃要派總共五萬人的軍隊前往芬蘭,不過因為挪威跟瑞典政府不同意這個軍隊經過國土而告失敗。這部分在戰爭的結束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邱吉爾的演講節錄:

"Only Finland-superb, nay, sublime-in the jaws of peril-Finland shows what free men can do. The service rendered by Finland to mankind is magnificent. They have exposed, for all the world to see, the military incapacity of the Red Army and of the Red Air Force. Many illusions about Soviet Russia have been dispelled in these few fierce weeks of fighting in the Arctic Circle. Everyone can see how Communism rots the soul of a nation; how it makes it abject and hungry in peace, and proves it base and abominable in war. We cannot tell what the fate of Finland may be, but no more mournful spectacle could be presented to what is left to civilized mankind than that this splendid Northern race should be at last worn down and reduced to servitude worse than death by the dull brutish force of overwhelming numbers. If the light of freedom which still burns so brightly in the frozen North should be finally quenched, it might well herald a return to the Dark Ages, when every vestige of human progress during two thousand years would be engulfed."


參考資料:

Foreign support of Finland in the Winter War


最後附上一些來自其他國家的自願兵的照片

照片下載自 SA-kuva (Finnish Armed Forces photograph)
http://sa-kuva.fi/neo?tem=webneoeng

Savonlinna 1939.12.01
Ruotsalaisen Punaisen Ristin jäseniä Savonlinnassa.
瑞典紅十字會救護車

Tornio 1940.01.07
Norjalaisia.
挪威人

Tornio 1940.01.08
Ruotsalaisia saapuu.
瑞典人
Oulu. 1940.01.10
Tanskalaisia.
丹麥人
1940.05.20
Unkarilaiset vapaaehtoiset lähdössä satamassa
匈牙利自願者前往土庫(Turku)港口,準備離開芬蘭


其他關於芬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歷史的文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芬蘭

更多關於芬蘭的文章列表可以參見上方頁面芬蘭回憶



Thursday, April 2, 2015

[冬季戰爭] 簡述芬蘭歷史,國際情勢與冬季戰爭的開始

簡述芬蘭歷史


芬蘭地廣人稀,國土多數為森林與湖泊(因此別名千湖國),稀疏地居住著一些農夫、獵人與漁夫。這些人講芬蘭語,芬蘭語屬芬烏語系,跟其它北歐語言差異很大。芬蘭西邊是瑞典,東邊是俄國,自十三世紀起被瑞典統治六百年,瑞典在十七世紀崛起成為歐洲強權,十八世紀時逐漸失去影響力,剛好此時俄國崛起,彼得大帝遷都聖彼得堡,凱薩琳女皇跟亞歷山大一世等持續致力於歐洲化,俄國向西發展成為歐洲強權,於 1809 年從瑞典手中取得芬蘭。芬蘭成為俄國轄下一個高度自治的大公國。十九世紀末俄國開始加強「俄國化」,芬蘭人十分抗拒,同時間芬蘭民族意識漸強,這期間有許多作家畫家音樂家以芬蘭景色或一般平民為作品主題,藝術不再單為貴族服務。1917 年,趁著俄國革命混亂,芬蘭宣布獨立,不久後持續四個月的內戰爆發,後來由由保守議會、上流階層(講瑞典語的貴族)與北方農夫為主的白軍獲勝,擊敗一開始由蘇俄支持的、主張激進社會主義的工人與佃農階層組成的紅軍。(白軍有受到德國援助還有瑞典志願者幫忙。)


冬季戰爭的開始


1932 年芬蘭與蘇俄簽署互不侵犯條約。

1939 年,俄國希望能跟芬蘭交換土地,俄國要求 西 Karelia 還有租借芬蘭灣的 Hanko 半島 跟一些島嶼,俄國提出用 東 Karelia 交換(東 Karelia 大多為苔原森林等)。理由是俄國跟德國對峙,認為需要這些戰略地點才安全,且認為列寧格勒離邊境太近。這些要求被芬蘭拒絕。(芬蘭曾提出割讓比較少土地的交換,但俄國不接受。)

1939 年八月,蘇俄跟德國簽署 Molotov–Ribbentrop Pact,明文互不侵犯,另包含秘密條約,劃分勢力範圍,包含羅馬尼亞、波蘭(後來二戰一開始第一個被瓜分的)、立陶宛、愛沙尼亞、拉托維亞(波羅的海三小國),還有芬蘭。(此條約直到 1940 年六月德國侵犯俄國才失效。)

1939 年九月,德國入侵波蘭,之後蘇俄從東入侵波蘭(為什麼我只記得歷史課本裡說二戰歐洲戰場是由德國入侵波蘭開始的...)。九月到十月,波羅的海三小國陸續接受條約,允許俄國建立軍事基地等。同時芬蘭悄悄動員軍事。

十月,由於”交換”土地協商談判失敗,俄國開始準備入侵芬蘭,無視 1932 年簽署的互不侵犯條約。十一月二十六日,俄國轟炸自己的邊境城鎮 Mainila,宣稱是芬蘭動武,以此合理化入侵行為。十一月三十日,俄國從北至南入侵芬蘭邊境,動員 45 萬士兵,並轟炸赫爾辛基。十二月一日,俄國成立傀儡政府芬蘭民主共和國,希望能吸引工人階層加入,日後能順利將芬蘭併入蘇聯。然而不如蘇俄預期,芬蘭全國上下包含社會主義者都支持芬蘭政府。(軍隊裡奮戰的士兵可能上次選舉投給芬蘭共產黨。)

芬蘭全國團結一心其實也是受到國際情勢的影響。一方面芬蘭社會階級對立較不嚴重,只是各自有自己對政治外交的期待。原本中上層階級認為若俄國入侵,德國會支持芬蘭對抗俄國,而工人階層則相信俄國會保護芬蘭對抗德國。但是德蘇簽署 Molotov-Ribbentrop Pact 讓雙方都希望落空,眼看德蘇共同瓜分波蘭。再加上國際聯盟明顯軟弱無作為,讓他們也看清無法期待西方國家幫忙。因此冬季戰爭開戰前芬蘭上下對於外國勢力已不抱希望[1]。(只好自己的國家自己救XD)

(此外,史達林的肅清行動也造成芬蘭普遍對蘇聯的觀感不佳,加上許多芬蘭共產黨的精英在俄國受到肅清影響而被處決,因此芬蘭社會主義者對史達林印象也不好。)

國際聯盟在十二月十四日開除俄國,並呼籲會員國援助芬蘭。不過國聯無實際效力,俄國也不在乎。

所以二戰初期,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對德宣戰。俄國跟德國有互不侵犯條約跟秘密條約。波羅的海三小國接受俄國的條約被納入俄國勢力範圍。然後俄國對芬蘭開戰,沿邊境全線入侵芬蘭,芬蘭全力抵抗。(芬蘭與俄國接壤超過一千三百公里。)

芬蘭東邊是當時歐洲唯一戰況激烈的戰場,因此受到國際矚目。西歐國家跟美國同情芬蘭,陸續譴責俄國,但實質幫助有限。(跟去年烏克蘭跟克里米亞狀況一樣啊...)下篇來講有限的國際援助。

[0]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nter_War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Spirit_of_the_Winter_War




照片下載自 SA-kuva (Finnish Armed Forces photograph)
http://sa-kuva.fi/neo?tem=webneoeng
Helsinki 1939.11.30
Evakkoja Helsingin asemalla pari minuuttia ennen pommitusta.
在赫爾辛基中央車站準備撤離的民眾

Helsinki 1939.11.30
Ensi hälytys Helsingissä klo 9. Esplanaadilla.
早上九點第一個空襲警報

Helsinki 1939.11.30
Helsingissä Abrahamin ja Lönnrothinkadun kulmaus.
赫爾辛基 Abrahaminkatu 跟 Lönnrotinkatu 的路口



其他關於芬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歷史的文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芬蘭

更多關於芬蘭的文章列表可以參見上方頁面芬蘭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