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13, 2015

[冬季戰爭] 總結

冬季戰爭以芬蘭接受嚴苛的和談條件結束,割讓的土地比戰前俄國要求的還多。有人認為那芬蘭還不如不要打這場戰爭。但是許多西方史家的看法是芬蘭當初如果接受交換土地的條件也只是延遲戰事而已,俄國意欲控制芬蘭,如果芬蘭不願意,那戰爭無法避免。有一說是比較波羅的海三小國,二戰初始就接受條約,但內政也受到干預,後來被併入蘇聯。芬蘭好歹保有主權獨立的事實,也保有市場經濟跟民主政體。

當然也有俄國史家認為俄國一直以來都可以談,並沒有一定要佔領芬蘭,也不一定想要像控制波羅的海三小國一樣控制芬蘭。而芬蘭戰前拒絕交換土地讓俄國政府很困惑。

至於冷戰期間芬蘭向俄國靠攏的程度到底有沒有傷害主權又是另一個爭議點,不過若比較芬蘭跟那些被納入「鐵幕」的國家,芬蘭人的生活、經濟與自由程度要好得很多。

在冬季戰爭裡,芬蘭讓俄國知道拿下芬蘭是很貴的:你也許還是拿得下芬蘭,可是會讓你付出很高的代價。也許對芬蘭人來說,只要能貴到讓俄國遲疑就達到目的了。

冬季戰爭受到注目的地方是芬蘭以小搏大吧。例如 Battle of Raate Road 成為軍事教材裡常提到的經典例子。芬蘭軍隊靠著熟悉地形與氣候發揮優勢,使俄國付出昂貴的代價,俄國戰後有將領說「我們拿到的土地也只是剛好埋葬我們陣亡的士兵而已」。冬季戰爭當時受到許多國家的注意,許多外國記者進駐赫爾辛基,但據說因為大家讚賞芬蘭有些報導也比較誇張。

戰後俄軍死傷約是芬蘭的四到五倍。不過有這樣的數字其實跟俄國對待戰爭的態度有關,只要能達到目的,他們不在乎傷亡。有些指出俄軍在清除地雷的時候是採用讓一排士兵手牽手走過去這種方法,或是當芬蘭設計讓俄軍進入陷阱然後攻擊,俄國士兵大量死亡,後面明知是陷阱卻還是繼續送上更多勇敢的士兵,連續幾天,屍體堆疊四五層,讓芬蘭人很意外,甚至機關槍手感到害怕,說縱然再厭惡俄國入侵芬蘭,眼前死亡的終究是一個個的人。

至於冬季戰爭的影響,紅軍的問題暴露無遺,英法的戰爭決策也無效率,讓德國覺得有可能戰勝紅軍。不過另一方面,俄國也因此發現自己的缺點,展開重整,但完成也是一段時間之後了。

看完芬蘭二戰的故事,對強權間生存可能會有比較現實的看法。芬蘭並不想參與這場競爭,想要維持中立,卻還是被迫進入戰場。芬蘭人不能妥協的是國家主權,事後來看他們成功了,可能是運氣很好,但也是有能力把握住機會。想要用外國勢力對付外國勢力,但是同時要注意不要玩火自焚,芬蘭這次做到了。

其實國家就跟個人一樣,命運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只能就情勢去找出對自己做有利的操作。自然芬蘭的位置也有關係,西方國家也希望芬蘭維持民主政體與市場經濟。

其實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苦衷,大家都想選對自己最有利的。瑞典希望維持中立,然後希望芬蘭當作與俄國間的緩衝區,緩衝區缺一角沒關係,所以只要芬蘭保持獨立,割地對瑞典影響相對小。可能因此瑞典並不希望為了芬蘭會不會缺一角跟俄國正面衝突。英國最大的敵人是希特勒,因此不希望跟俄國正面衝突,後來西歐丹麥挪威陸續淪陷,更是需要更俄國合作,因此對俄國的侵略與屠殺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蘇俄呢,聖彼得堡位在芬蘭灣的底端,船艦進出實在不安心,又擔心德國經由芬蘭入侵聖彼得堡,因此想要拿下 Karelia 跟在 Hanko 半島建軍事基地。芬蘭呢,想要維持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所以有時跟德國並肩合作,戰後又對蘇聯低聲下氣。不過小國的願望比較卑微,大概相較之下也就比較正義一點。

至於當大國的國民好還是小國的國民好,也很難講。大國對外能夠成為一方強權,對內卻未必照顧每一個人。小國生存得看人臉色,但是因為人少所以每一個人都很重要,因此比較重視尊重每一個人。

再看到芬蘭內部,芬蘭當時是民主政體,國內也有不同聲音,每個決定前也都有不同意見,不過戰爭開打之後就大家全力對抗。看芬蘭政府內的各種意見與折衝權衡也滿有趣的。


其他關於芬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歷史的文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芬蘭

更多關於芬蘭的文章列表可以參見上方頁面芬蘭回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