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在二次大戰的狀況十分特別,其實是一個夾在列強中的”小國”不由己的命運。二戰初始,俄國入侵芬蘭並轟炸赫爾辛基,所以芬蘭選都不用選就站在俄國對面。第一階段的冬季戰爭 (1939-1940) 以芬蘭割讓部分領土結束,之後芬蘭嘗試與瑞典跟英國合作加強國防,但因為二戰的形勢而不成功。而後與同樣對俄作戰的德國合作。第二階段的 Continuation War (1941-1944) 在 1944 年停火,仍然以芬蘭割地作結,另包含使共產黨合法化以及驅逐德軍。而因為驅逐德軍而導致了與德國間的拉普蘭戰爭,後期德國採焦土策略,撤退的同時燒了大片芬蘭北方的森林。
總之芬蘭很倒霉,被打然後割地,現在有些芬蘭人提到二戰還是不太高興,東邊的 Karelia 割讓給俄國,撤離了四十一萬居民 [00]。(當時芬蘭全國也不過約三百七十萬人[0])在芬蘭很常見的 Karelian pie [1] 就是源自那地區。那裡有個漂亮的城市 Viipuri/Vyborg,我曾在 2001 年的時候行經,還是看得出來當年很漂亮,可是可能因為俄國經濟狀況不佳,許多漂亮的建築無法好好維護,屋角坍塌。
又因為不巧是被俄國打,很自然地變成戰敗國,可是其實末期也因驅逐德軍而被破壞,今天在芬蘭北方看到的森林年歲都不大。
不過芬蘭人倒是很正面,一來他們在二戰中的行徑可以說是行得正,是以保護自己國土為出發點。即使跟德軍合作時期,他們也以保持 Karelia 疆界為原則,並不參與攻擊列寧格勒(聖彼得堡)。二來他們許多人認為因為戰敗還款讓芬蘭開始快速發展工業,才有如今經濟的奠基。
芬蘭跟德國合作的時候仍然是獨立的民主政體,國內的猶太人沒有受到太多傷害,但芬蘭在 2000 年的時候曾經為交給德國八個猶太人而道歉。但大致上,芬蘭軍隊中也有猶太人,芬蘭猶太人跟其他芬蘭人一樣為自己國家的自由而戰。(芬蘭人在二戰中全國團結,芬蘭共產黨也在軍隊中對抗俄國。)
戰後芬蘭跟西歐國家的關係還是滿微妙的。芬蘭的鐵軌跟歐洲不同軌,歐洲大概也不希望接軌。跟俄國敵對的時候,歐洲對芬蘭的態度滿保守的,據說許多技術不願意讓芬蘭參與,擔心芬蘭跟俄國關係匪淺。芬蘭也同樣小心翼翼,在政治與外交上設限,不敢過分親近西歐與北約,採取不結盟的策略,擔心激怒俄國。在蘇聯解體之後才比較走向歐洲,加入歐盟歐元等等。芬蘭經濟曾經對俄國依賴很深,1990 蘇聯瓦解的時候芬蘭也受影響,失業率高達 20%。
也因為俄國覬覦周遭國家的領土,即使芬蘭今日表現亮眼,經濟發展良好,政治廉明,多方面廣受世人稱許,他們仍然對俄國存有戒心,擔心自己的領土主權受到侵害。譬如烏克蘭事件的時候芬蘭人就有些緊張,經濟也受到俄國對歐洲制裁的影響,俄國禁止從芬蘭進口貨物。(我原本以為以芬蘭今日表現與地位應該沒什麼好怕的... 可是在霸道強權隔壁大概難以安枕。)也是有道理,俄國把冬季戰爭時入侵芬蘭解釋成疆界劃分不清的糾紛,去年入侵克里米亞時說這以前是俄國的領土,讓約一百年前從俄國獨立出來的芬蘭聽得心驚膽跳。
芬蘭人對俄國大概也有點像我們對中國又愛又恨,一方面經濟關係密切,一方面不耐霸凌,偶爾也有人會抱怨出去旅行遇到俄國團很吵等等。不過比較多的抱怨是像這種:俄國把污染直接排放到河川,而芬蘭在下游,得自己清除污染。芬蘭人就不太爽俄國把錢拿去買武器武裝自己(這武器可能還拿來對付芬蘭),然後芬蘭為了人民的生活品質,把錢拿去幫忙清除俄國造成的污染。
回到二戰,另一個有趣的事件(其實也滿慘的...)是關於戰爭期間的兒童。約七萬名芬蘭兒童在戰爭期間被送往瑞典的寄養家庭[2]。瑞典是中立國,可是民間同情芬蘭,其中一個伸出援手的構想是讓芬蘭小孩在戰爭期間暫住瑞典家庭,非常多的瑞典家庭參與(也有部分丹麥跟挪威家庭參與)。出發點是希望這些小孩免受戰火紛擾,也可以獲得比較好的營養與醫療照護。然而事後來看不確定對這些兒童或家庭心理層面的影響是否過於負面。許多寄養家庭不願跟小孩分離,小孩也不想離開,戰後約有 20% 的小孩留在瑞典。有些研究也指出這些芬蘭小孩不知道該認同哪個文化跟國家甚至哪個家庭。電影”戰場上的小人球” (Mother of Mine) [3] 也呈現了這個議題。
喔對了,芬蘭是在 1917 從俄國獨立出來的,而在俄國統治之前是瑞典統治,是在 1809 年被瑞典割讓給俄國的。
[000]http://en.wikipedia.org/…/Military_history_of_Finland_durin…
[00]http://en.wikipedia.org/wiki/Evacuation_of_Finnish_Karelia
[0]http://en.wikipedia.org/wiki/Demographics_of_Finland
[1]http://en.wikipedia.org/wiki/Karelian_pasty
[2]http://en.wikipedia.org/wiki/Finnish_war_children
[3]http://en.wikipedia.org/wiki/Mother_of_Mine_(film)
[00]http://en.wikipedia.org/wiki/Evacuation_of_Finnish_Karelia
[0]http://en.wikipedia.org/wiki/Demographics_of_Finland
[1]http://en.wikipedia.org/wiki/Karelian_pasty
[2]http://en.wikipedia.org/wiki/Finnish_war_children
[3]http://en.wikipedia.org/wiki/Mother_of_Mine_(film)
補充:
冬季戰爭中芬蘭跟俄國兵力懸殊,芬蘭約三十萬兵力(將近人口十分之一),而俄國出動四十五到七十萬人,芬蘭有 32 輛坦克車,蘇聯有超過 2,500 輛坦克。據說俄國計劃短時間內拿下整個芬蘭。不過因為芬蘭軍隊擅長冬季作戰,加上全國士氣高昂,而俄軍則有些問題,所以撐了一個冬天。俄國死傷超過三十萬,而芬蘭死傷約七萬。但芬蘭終究寡不敵眾而在春天求和。而後因芬蘭國內普遍不滿,認為這是暫時的,才會在跟德國合作後重啟戰線,在 continuation war 中算是侵略方。
補這段只是覺得芬蘭人苦撐滿了不起的,縱然人口軍力都遠少於俄國還是奮力一戰。(好險俄國是冬季開戰且輕敵?)雖然國際形勢對其不利(二戰中西北歐國家自顧不暇沒幾個還是獨立的國家,英國跟俄國合作對抗德國所以不可能幫芬蘭),但好歹戰爭中間主權獨立,最後也保全了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事實與國際地位。
其他關於芬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歷史的文章:
其他關於芬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歷史的文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