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16, 2019

在紐約華埠巧遇醒獅團沿街拜年

今天在中國城巧遇許多醒獅團沿街向店家拜年討紅包,敲鑼打鼓,熱鬧非凡,有些地方甚至封街,也有些家庭趁著舞獅經過的時候帶著小孩拉炮,彩帶在空中飄揚,更添熱絡氣氛。

可能因為是巧遇,覺得很開心,也剛好我們的路線經過了很熱鬧的地方,遇到了好多團。甚至覺得這種熱鬧的氣氛在過往還會在台灣過年時也很少感受到了。

這幾年開始喜歡上中國城,或是說找到中國城令我喜歡的一面。

剛來美國的一陣子不是很喜歡幾個去過的大城市裡的中國城或是中國超市。覺得那裡一點都不像我熟悉的家鄉,那裡透露著陳舊的氣息,有點髒亂,許多店家也有點無禮。而我既來此地,又何必尋覓家鄉的味道,更何況那也不太像我家鄉。

後來大約是更懂得與自己的各種感受相處了,也不再無意識地認為中國城代表自己或是自己的文化。開始覺得中國城的「異國風情」是其獨特的文化,而非可笑的贗品。

裡面有些文化與我來自的文化重疊,有些則不同,相同的地方讓我可以複習家鄉的味道,不同的地方則讓我用旅行般新鮮的角度好奇地體驗。也或許加上幾年下來熟悉了,知道哪裡找到熟悉的食物,知道哪裡有我喜愛的旅行時才能體驗的食物。

今天的早餐是個縮影,我們去馬來西亞餐廳回味在新加坡吃到的咖椰吐司與半熟蛋。用與台語相似的福建話稱奶茶為「teh」點餐。又點了很像台灣傳統市場裡賣的麻糬的「muah chee」。之後買了馬來西亞風味也像我家鄉味的肉乾,買了牛腱牛筋這種熟悉的部位,還有來自香港的蛋捲。最後在買豆花跟豆漿時,想著我應該至少要會用廣東話說謝謝,就像旅行時學幾句當地語言一樣。






Tuesday, February 5, 2019

能餵飽寶寶的,都是好方式 (Fed is best)

這是我對於「餵母乳還是餵配方奶」這個問題的立場。

簡短說,每個家庭的狀況都不一樣,也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什麼是對他們而言最好的決定。社會所需提供的應該是最新的資訊與資源,來支持各個家庭不同的餵養選擇。當我們說「母乳最好」的時候,壓力應該是在政府、醫院、雇主以及社會大眾身上,促使他們提供親善的環境,提供正確的資訊與資源,讓父母有選擇,而不是在新手父母身上施加壓力。

這句話是給父母,更是給政府,給社會大眾。

這個想法的出發點之一是觀察到許多周遭的(住在美國的)媽媽給自己很大的壓力,會因為無法提供母乳或甚至因為無法”全”母乳而有罪惡感。導致有時候即使努力了還是供給太少仍然撐下去,但可能因此花太多時間力氣而犧牲了享受母嬰相處時光的可能。或是有的父母為了讓寶寶不要喝任何配方奶而在一開始餓到了寶寶。但我覺得這些不是個人判斷力差的問題,而是周遭環境施加了過多的餵母乳的期待,當我們在說母乳的好處的時候,常常沒有同時更精準的傳達餵母乳可能的成本(可能怕嚇著新手媽媽也可能單純是衛教不佳)。我覺得新手媽媽不應該需要為了沒有餵母乳而有罪惡感,即使推廣「母乳最好」也應該是改善餵母乳的環境來鼓勵爸媽。

育兒首要的原則應該是讓寶寶健康快樂長大,而餵飽應該是嬰兒時期最基本的事情,另外則是我相信有快樂的爸媽才有快樂的寶寶。媽媽們應該要可以自己決定怎麼餵飽寶寶,不需要為自己的選擇感到罪惡。(以目前的資訊看來,母奶跟配方奶都是可以餵飽寶寶的選擇。)如果媽媽因為餵母乳不順利而花費太多時間或因此憂鬱都是得不償失、本末導致。對家庭如此,對國家社會也是如此。

先說一下我自己的經驗(畢竟觀點多少受經驗影響),簡單說一開始是親餵、擠奶、瓶餵母乳、瓶餵配方奶樣樣來,後來是全母奶(親餵加上瓶餵),最後變成了全親餵而且寶寶拒喝奶瓶。開始上班後則是在家親餵,上班擠奶,白天把給寶寶的母奶混入食物中。目前寶寶可以容忍奶瓶,但從奶瓶喝的仍然很少很少。

這個經驗讓我覺得餵母乳的成本可能很高,倒不是說金錢,而是耗費非常多的精神與時間,一開始真的很累很累,甚至我每次親餵完把寶寶交給先生瓶餵,會覺得有點抱歉,因為我想餵母乳而讓他也一起辛苦。(先生在我產後六週的育嬰假也是我們能做到全母奶的關鍵。)期間也運用了很多資源,譬如泌乳顧問與兒科醫生,甚至在家裡買了個秤,還有回去上班之後公司環境友善且有提供強大的擠奶器才能夠持續。當然全親餵之後開始享受親餵的種種優點,例如在各處餵奶都很便利,不用讓餓了的寶寶等,不用洗奶瓶,不用擔心消毒與清潔不淨的問題。

我會想要餵母乳主要是因為從小就聽母親說很希望當年有餵母乳,現在回頭看,覺得當初那個想餵母乳的念頭真是天真。我能成功親餵除了因為很幸運地這個年代鼓勵餵母乳,而我也非常幸運地處在對於親餵母乳很友善的環境。以我母親當年的環境(一個多月的產假、沒有擠奶環境的公司、大概更沒有對擠奶餵奶有正面認知的同事),她要同時工作跟餵母乳幾乎是不可能的。(而我認為她持續工作對我的成長有正面的影響。)這裡稍稍岔開話題:話說我覺得當年鼓勵餵配方奶可能對性別平權有正面的影響。

什麼是對母乳親善的環境呢?我覺得至少有以下這些:

  • 醫院配備有專業的泌乳顧問,護士也具有哺餵母乳與擠奶的正確知識。
  • 保障母親在工作場所擠奶的權益。工作場所提供擠奶空間,甚至設備。同事也能認知到母親在工作時擠奶是正常的。
  • 保障在公共場所親餵母乳的權益。除了設置哺乳室之外,社會氛圍也能接受母親在公眾場所親餵母乳,覺得這是正常的。(我想強調一下,是能接受不管有沒有使用哺乳巾的親餵母乳。)
  • 母親的育嬰假。
  • 父親的育嬰假,除了法律保障外,大家也能覺得這是正常的、必須的,使父親不會因為同儕或主管的壓力而不敢請。

講了這麼多希望社會能提供餵養母乳的環境,聽起來我相信餵母乳有很大的好處,那為什麼我支持「能餵飽就好」?也就是開頭提到的每個家庭面對的狀況都不一樣,餵母乳不是像想像中簡單。
譬如說,我一開始不順利但是後來能成功也是因為這兩個條件:
  • 母乳供給是夠的,只需要維持。
  • 困難在於寶寶吸允力道不足,等寶寶長大了,力量變大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有些人面對的狀況是母乳供給不足,在請多位泌乳顧問協助後仍然沒有改善,也許只能提供寶寶一天所需奶量的十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餵母乳可能變成一種「不划算」的負擔,為此犧牲跟寶寶快樂相處的時光實在不值得。而我也認為這些媽媽如果決定停止餵母乳也不應該需要承擔罪惡感。但是過度強調母乳的好處的情況下,許多媽媽們往往給自己過多的壓力。

又或者,有些媽媽因為認為母乳比配方奶好,而希望孩子一滴配方奶都不要喝到,但是為了讓寶寶不喝任何配方奶而餓到了寶寶,似乎是本末倒置。甚或寶寶黃疸值過高了還想著不要餵配方奶,更是嚴重本末倒置。(我自己承認這些念頭我都有過。)但我覺得這些不單是媽媽本身要調適觀念,我們也應該檢視是什麼風氣讓媽媽這樣為了儘早全母乳而不計成本。

我自己有些幸運,雖然一開始單純地認為母乳比較好,但又受到提點:我們那個年代的寶寶大部分都是喝配方奶長大的,我們不也長得好好的嗎?記得這點讓我放輕鬆許多,讓我把餵母乳的最大理由看成是一個體驗,成功很好,不成功也沒關係。

另外就是如果餵母乳變成只是口號,變成強迫父母餵母乳,而不是藉由提供適當的環境來鼓勵大家餵母乳,只會造成大家的壓力,最終變成反對這類立意良善的政策。

想到這裡腦袋裡總是會冒出鄉民的聲音「孩子是你自己要生的啊」、「想餵母乳就在家裡餵啊」、「為什麼要雇主配合你自己想要餵母乳的自私願望」之類的。我的回答大概還是我深信社會應該提供環境讓大家能有所選擇,所謂快樂的爸媽才有快樂的寶寶,同樣的,有快樂的國民才有強健的社會與國家。讓父母有兼顧工作與寶寶的機會讓父母開心,也讓未來的國民開心。

同時發表於 mediu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