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曾經來訪幾次。白天我們上班上課的時候媽媽自己出去外面逛,通常走輕鬆路線,可能一天去一兩個景點,然後有些日子早早去買菜回家煮菜。有些日子我們則約著去看表演聽音樂或是去餐廳吃飯。
也因為煮菜是其中一個重要項目,媽媽發現或是代替我們去探索的景點中有很多肉店、雜貨店、市集等等。媽媽喜歡嘗鮮,常常在市場買回有趣的產品,有時候很可怕(「媽媽你怎麼買那個,那個很難吃耶」)有時候有新發現。像是拿 turnip 跟 parsnip 來煮排骨湯,不比蘿蔔難吃。拿沙拉菠菜葉來炒青菜也方便(而且媽媽買的時候不知道那是菠菜。而這個我應該要發現才對。)
另外,媽媽觀察力敏銳,很擅長找市場跟廁所。也在找這兩者的時候發現一些有趣的地方,媽媽的經驗體現了這個概念:旅行最有趣味的地方往往在於事先沒有規劃的部分。
以下把媽媽寫的日記分享出來:
Tuesday, January 26, 2016
Monday, January 18, 2016
台灣媽媽的紐約行
有時候身邊的朋友會說爸媽來訪的時候到最後都只好天天跑中國城,因為爸媽們吃不慣其他料理。且爸媽們不習慣陌生的城市與陌生的語言,因此得天天陪著他們。
我家爸媽則因為喜歡也習慣自助旅行,完全沒有這個問題。我上課上班的時候,他們自己去晃。有時候晚上再約在餐廳一起吃晚餐,或是約在戲院去看表演。
媽媽自己拿著旅遊書或是查到的資料,發現或探訪了許多很棒景點或店家。像是物超所值的雜貨店、烏克蘭肉店、隱藏的花園。(媽媽也非常擅長從眾多的資料中爬梳出有趣的資訊。)
每天我都很期待聽他講今天又有什麼奇遇。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媽媽第一次去中國城的故事。
我家爸媽則因為喜歡也習慣自助旅行,完全沒有這個問題。我上課上班的時候,他們自己去晃。有時候晚上再約在餐廳一起吃晚餐,或是約在戲院去看表演。
媽媽自己拿著旅遊書或是查到的資料,發現或探訪了許多很棒景點或店家。像是物超所值的雜貨店、烏克蘭肉店、隱藏的花園。(媽媽也非常擅長從眾多的資料中爬梳出有趣的資訊。)
每天我都很期待聽他講今天又有什麼奇遇。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媽媽第一次去中國城的故事。
Sunday, January 17, 2016
芬蘭眼光看紐約
跟著芬蘭朋友走在紐約街頭聊到的事情,只是很粗淺的印象,也不見得能代表其他芬蘭人。只是覺得有趣,有些地方我平常會注意到,有些則是透過別人的眼睛才會發現 :)
Saturday, January 16, 2016
關於美國、芬蘭與台灣的幾點想法
與芬蘭友人的對話,讓我想記錄一些想法。
芬蘭社會貧富差距小,可以說大家都是中產階級,很少極富與極窮。而美國貧富差距大,有著非常富有的個人與家族,也有掙扎在貧窮線以下的人。我一直很喜歡芬蘭這種均富,但是也需要體認到,美國的超級富翁,對社會也是有貢獻的。不少超級富翁願意投資有風險的產業 (他們錢多到不那麼在乎失敗),這也許解釋了為什麼美國是許多最新的科技或服務的產生地。
有聽過一點相似的論點:北歐人民平均素質高,但是也因此社會給個人的框架也比較多。美國很自由,這樣的自由可以讓有才能有想法的人任意發揮,但同樣的自由也可以容忍懶散愚蠢的個人。
前述兩者都有缺點,但滿重要的是認知到這兩種可能性的優缺點,而不是直接否定其中一種。當然大家應該都很希望看到另一種可能,既兼顧自由,又提升人民素質。既均富,又有足夠的錢能夠投資到高風險高報酬的事物。
台灣與中國的關係,跟芬蘭與俄國的關係有點相似。
芬蘭最近在經濟上困頓,是因為幾個不利的事件相繼發生,像是 Microsoft 併購 Nokia 之後大幅裁員,以及西歐與俄國交惡導致俄國停止從芬蘭進口商品。
其中,俄國市場影響芬蘭經濟,就如同中國市場影響台灣經濟。而對於經濟的控制能力也帶來對於政治的控制能力:俄國/中國可以以經濟作為手段脅迫芬蘭/台灣在政治上順從。
那有沒有解決辦法呢?有一個小事件也許可以作為參考。
俄國禁止歐盟的乳製品,重創芬蘭乳製品產業。但是在禁運不久之後,俄國開了一些例外,其中重新開放進口芬蘭的不含乳糖的乳製品(lactose-free dairy products)(相關新聞)。
一樣產品可能救不了芬蘭經濟,但是如果多一點這樣的產品,也許有希望可以讓自己的經濟不那麼受政治因素影響。
增加自己實力大概是唯一的解法,如果我們有特殊的產品是他們很需要的,那他們也無法借由禁止我們的商品來重傷我們的經濟。這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不容易,尤其台灣過去經濟發展著重在便宜的勞力上,要變成以技術為主的產業需要整體環境的鼓勵。其實我們知道這個道理已久,卻還沒有做到。
貧富差距小 以及 超級富翁的貢獻 之間的矛盾
芬蘭社會貧富差距小,可以說大家都是中產階級,很少極富與極窮。而美國貧富差距大,有著非常富有的個人與家族,也有掙扎在貧窮線以下的人。我一直很喜歡芬蘭這種均富,但是也需要體認到,美國的超級富翁,對社會也是有貢獻的。不少超級富翁願意投資有風險的產業 (他們錢多到不那麼在乎失敗),這也許解釋了為什麼美國是許多最新的科技或服務的產生地。
有聽過一點相似的論點:北歐人民平均素質高,但是也因此社會給個人的框架也比較多。美國很自由,這樣的自由可以讓有才能有想法的人任意發揮,但同樣的自由也可以容忍懶散愚蠢的個人。
前述兩者都有缺點,但滿重要的是認知到這兩種可能性的優缺點,而不是直接否定其中一種。當然大家應該都很希望看到另一種可能,既兼顧自由,又提升人民素質。既均富,又有足夠的錢能夠投資到高風險高報酬的事物。
如何在強大且霸道的鄰國威脅下維持一定程度的自主
台灣與中國的關係,跟芬蘭與俄國的關係有點相似。
芬蘭最近在經濟上困頓,是因為幾個不利的事件相繼發生,像是 Microsoft 併購 Nokia 之後大幅裁員,以及西歐與俄國交惡導致俄國停止從芬蘭進口商品。
其中,俄國市場影響芬蘭經濟,就如同中國市場影響台灣經濟。而對於經濟的控制能力也帶來對於政治的控制能力:俄國/中國可以以經濟作為手段脅迫芬蘭/台灣在政治上順從。
那有沒有解決辦法呢?有一個小事件也許可以作為參考。
俄國禁止歐盟的乳製品,重創芬蘭乳製品產業。但是在禁運不久之後,俄國開了一些例外,其中重新開放進口芬蘭的不含乳糖的乳製品(lactose-free dairy products)(相關新聞)。
一樣產品可能救不了芬蘭經濟,但是如果多一點這樣的產品,也許有希望可以讓自己的經濟不那麼受政治因素影響。
增加自己實力大概是唯一的解法,如果我們有特殊的產品是他們很需要的,那他們也無法借由禁止我們的商品來重傷我們的經濟。這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不容易,尤其台灣過去經濟發展著重在便宜的勞力上,要變成以技術為主的產業需要整體環境的鼓勵。其實我們知道這個道理已久,卻還沒有做到。
例如部分台商決定逐水草而居,往勞力便宜的國家移動,而非提升技術。不過能夠提升技術需要大量金錢,這可能其實來自容易賺的錢。只是要注意到賺眼前的錢的同時也要開始看向未來。
在現實的國際政治中,了解國際局勢與各國利益所在之外,很重要的是增進自己的實力。穩健的經濟實力給予談判桌上的空間,也可避免他人視進口我們的商品彷彿給予我們的恩賜。
在現實的國際政治中,了解國際局勢與各國利益所在之外,很重要的是增進自己的實力。穩健的經濟實力給予談判桌上的空間,也可避免他人視進口我們的商品彷彿給予我們的恩賜。
更多關於芬蘭的文章列表可以參見上方頁面芬蘭回憶
Thursday, January 14, 2016
Saturday, January 9, 2016
[旅行] 雷克雅維克一隅 2007 夏天 與 2015 冬天
整理照片的時候恰巧發現這次跟之前來訪的時候照了同一個街景。許多房子漆成不同顏色了,後面的山則可以看到夏天與冬天的差異,滿有趣的。
不過這次聽導覽,才注意到雷克雅維克很多鐵皮屋,只是都漆上了各種顏色,感覺滿有質感的,不會特別注意到是鐵皮。冰島缺乏木材,過去鐵皮引進時,對當地人來說是一個便宜好用的建築材料。
![]() |
2007 年夏天 |
2015 年冬天 |
Thursday, January 7, 2016
[旅行] 短訪倫敦雜想
這次在倫敦八個晚上,距離上一次拜訪則是八年多。
這次想到很多小時候來的事情,像是二十多年前路上可以看到龐克族,印象很深,因為是第一次看到。或是印象中 Harrods 的門口有禁止穿比基尼進入的圖示,以前想說可能是怕容易套上衣服就走了,現在想想也有可能只是保守?
小時候很喜歡在特拉法加廣場餵鴿子這個活動,後來才知道這樣造成廣場的髒亂,是市政府改造該廣場的一個要改掉的事項。現在特拉法加廣場看起來很乾淨,很多人停下來休息,National Gallery 前則有不少街頭藝人。(而且看起來不像紐約會有些人使用近乎騙錢搶錢的手段...)
還有印象中很久以前博物館好像都要收費,但是十幾年前有些開始改成自由捐獻。古蹟建築也從黑黑舊舊的外表變成乾淨亮麗的樣子,似乎剛好反映英國的經濟興衰。不過這次感覺儘管英國整體經濟表現不佳,但倫敦看起來欣欣向榮,是個還在成長的城市。
從特拉法加廣場往大笨鐘看 |
這次想到很多小時候來的事情,像是二十多年前路上可以看到龐克族,印象很深,因為是第一次看到。或是印象中 Harrods 的門口有禁止穿比基尼進入的圖示,以前想說可能是怕容易套上衣服就走了,現在想想也有可能只是保守?
小時候很喜歡在特拉法加廣場餵鴿子這個活動,後來才知道這樣造成廣場的髒亂,是市政府改造該廣場的一個要改掉的事項。現在特拉法加廣場看起來很乾淨,很多人停下來休息,National Gallery 前則有不少街頭藝人。(而且看起來不像紐約會有些人使用近乎騙錢搶錢的手段...)
還有印象中很久以前博物館好像都要收費,但是十幾年前有些開始改成自由捐獻。古蹟建築也從黑黑舊舊的外表變成乾淨亮麗的樣子,似乎剛好反映英國的經濟興衰。不過這次感覺儘管英國整體經濟表現不佳,但倫敦看起來欣欣向榮,是個還在成長的城市。
從 St. Paul's Cathedral 的塔上看出去,可以看到遠處許多地方在蓋房子。 |
Friday, January 1, 2016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