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12, 2014

OHNY: Openhouse New York Weekend (2013, 2014)

這大概是我目前在紐約最喜歡的活動。創辦人 Scott Lauer 在倫敦參加了 Open House London 覺得這個活動很棒,據說他回到紐約後跟很多人提及這個活動,覺得紐約也可以有。許多人跟他說:這 idea 不錯,你來做吧。因此他在 2001 年開始籌劃,剛好那時候紐約可能由於治安不佳等因素許多地方都是鎖起來不讓一般民眾進入,這樣的活動則可以讓大家對城市有更多連結與認識。這個活動的想法大致上是,起碼一年中有一個週末讓大眾可以免費參觀一些重要的空間與建築。2003 年第一屆的 Open House New York 開辦,共有 84 個空間開放讓民眾參觀。今年已經是第十二屆的 OHNY 了。




我會喜歡這個活動一部份是因為可以參觀平常不能進去的地方,有些是還沒有對外開放的公共空間,有些是還在施工中的建築,有些是住家。此外也是一個認識紐約不同景點的好機會,許多空間雖然平常就可以去了,可是很少有機會把這些地方集中起來瀏覽,看目錄就發現有好多沒有聽過的地方。另外,我也很喜歡免費,讓任何人都有機會參觀這個概念。(預約需要$5元,算是用來確認預約的人會出現。)

今年的強調的其中一個主題是各個社區的 makerspace 或是 hackerspace。算是提供大家器械與空間可以實作不同的 project 與實驗的地方,也讓有興趣的人有機會交流。有金木工等等工藝為主的,有以織品為主的,有更複雜的機械或電子實驗工具等。

另一個主題則是 Make in NYC,可以參觀數間位於紐約市的工廠,有刷子工廠,有裝飾花工廠,也有黑膠唱片工廠。


OHNY 2013


去年覺得這個活動好像很特別,不過數量極多的 sites 讓我眼花繚亂而不知道怎麼選要預約什麼 sites。一眨眼熱門就滿了,後來預約了Alice Austin House(事後發現這應該完全不需要預約,但還是很高興藉由這樣的機會去參觀),還有一間公寓。心裡則記著明年想要預約 Newtown Creek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這樣的 site。其實也有許多不需要預約的景點也很特別,像是 Jefferson Market Library Tower 是其中一個近年都有的熱門景點,可以爬上平常不開放的塔。有些熱門的地方甚至需要預計兩個小時的排隊時間。
預約的這兩個景點都滿有趣的。室內設計師的公寓位在銀行改建的房子裡,一樓還留有原本的金庫大門。設計師本人在現場,可以詢問相關問題。Alice Austin House 在 Staten Island,讓我們有機會去這個平常比較少機會去的 borough,加上那天天氣很好,這裡可以遠眺 Manhattan 又有閒適氣氛的庭園,感覺很舒服。一個小時的 tour 也讓我們認識了這位曾住在此地的女性攝影師以及她許多以 Manhattan 的人們作為主題的作品。

後來我們除了預約的兩個地方,還看了另一間在 Chinatown 的公寓。這是一間位於頂樓的公寓,望出去的景色還不錯。這裡的設計師也在現場。不過最特別的是這棟樓的電梯,需要拉鐵門,可能因為操作不易,裡面還有專門操作電梯的人。他說今天因為有活動所以加班,平常他只有平常日上班。



OHNY 2014


今年早早開始研究名單,可是因為擔任 volunteer 然後剛好被 assign 到星期六,不能參觀許多只有星期六開放的景點。不過也算看了幫忙的景點 Grand Lodge of Masons。另外則預約了刷子工廠跟 Empire Stores。後來則看了 Jefferson Market Library Tower。


Kirschner Brushes




今年的其中一個主題是 Made in NYC,紐約市的工廠。這間是刷子工廠。主人接手他父親製造刷子的工廠。他父親原本是賣刷子的中間商,後來決定自己生產刷子。



Jefferson Market Library



Jefferson Market Library 的塔,這算是十分熱門的景點,據說近幾年都大排長龍,要預估一到兩小時的排隊時間。這次因為擔任 Volunteer 所以幸運地可以排快速的隊伍。塔要先走一些狹窄的迴旋梯到照片中的空間,然後可以沿著牆邊的樓梯走上去,然後有戶外的空間可以繞一圈看四周的景色。上面那張照片是往西北方看,可以看到小學 PS 41 (Greenwich Village School) 的屋頂花園 (green roof),那也是一個可以參觀的空間。他們是第一個有屋頂花園的學校,一開始推動的時候也是困難重重,主管單位原則上不希望他們嘗試建造。不過後來還是完成了,現在成功地引入不同的教學活動,同時與社區裡的一些餐廳合作。



Weylin B. Seymour's







這是位在 Williamsburg 的 Williamsburg Saving Bank,開幕於 1897 年。最近剛花費四千五百萬美元裝修完,成為一個可以租借辦活動或是辦婚禮的場所,名為 Weylin B. Seymour's 的宴會廳。裡面保存很多建築細節,像是精緻的瓷磚。也還可以看到原本的厚重的金庫門。還有以前的 intercom 系統,上面標示著各個可以通話的房間名稱。還有古老的電梯,是那種像是一個籠子,從外面可以看到電梯內,樓梯則圍著電梯往上。感覺是電影裡才會看到的電梯形式。

Empire Stores



這個週末最後一個參觀的是位在 DUMBO 的 Empire Stores,這是以前儲存咖啡豆的倉庫,閒置了一段時間,最先是 Con Edison 買去想要利用這塊地蓋電廠,後來沒有蓋成,被紐約州政府買走,再後來彭博當市長時市政府跟州政府買下來,希望作為河濱公園的一環。現在正在改建中,希望不再分隔市區跟河岸,而是作為連結市區與河岸的一個空間。計劃裡面會有餐廳、博物館、新創公司、科技公司等等。

這個 tour 除了介紹這棟建築的過去跟外來的計劃,也講解了怎麼在保有建築主體跟外觀的情況下改成適合人工作與活動的空間。因為這棟建築是設計作為倉庫的,不是為人而設計的,需要改造的地方很多,又受限於想要盡可能保存建築的樣貌。例如說,這裡本來沒有窗戶,所有對外的窗口都是直接關上的。新的設計則將裝上大片玻璃,讓光可以進到室內。

另外的課題則是如何加強結構。這包含向下挖新的地基,然後用鋼鐵支架把舊的結構跟新的地基固定在一起。防洪也是另一個考量,這裡的高度在大颶風下是會淹水的,他們跟一間公司合作,在建物四周建起一道可拆卸的防洪牆,需要的時候才從倉庫中拿出來架設,大約在上圖中工地圍籬的位置。

很酷的是 OHNY 的創辦人 Scott Lauer 也參與了這次的 tour!





臺北呢?


這次參觀了兩間都是古蹟改裝修成不同用途的空間的建物。這滿有趣的,臺北近來也有許多「都更」與古蹟保存的問題。紐約有許多老建築都被保存下來了,但是改造成跟原本建造時不同的使用空間。除了這次參觀的建物,還有其他的例子,例如教堂改成夜店又改成百貨跟健身房 (Church of the Holy Communion and Buildings)、連接水運與路運的運輸儲存站改成工作空間。看起來這樣的裝修並不便宜,不知建商怎麼取捨,為什麼會被商人視為划算的計劃呢?

另外,不知道臺北有沒有機會也參加這個系列的活動,成為 Open House Worldwide 的其中一個城市?如果有 Open House Taipei,我們會想參觀什麼樣的空間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