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9, 2020

選擇 daycare (六週到兩歲)

最重要的是老師怎麼跟寶寶互動


其實最重要的是老師怎麼跟寶寶互動,怎麼跟寶寶講話,對待寶寶的態度。老師看起來開心嗎?喜歡自己的工作嗎?老師彼此之間怎麼互動?氣氛好嗎?但這些在參觀的時候不容易觀察,可能需要在教室待稍微久一點的時間才能觀察到。

此外是一些容易量化的事項


  • 接送小孩所需的時間。離家近還是離公司近?
  • 師生比。(大部分的 daycare 好像都差不多,通常都是法規規定一個老師最多能帶幾個小孩就是幾個。)
  • 老師流動的比例。(老師愈少換愈好,代表這邊環境穩定,且老師們也有經驗,彼此互相熟悉合作起來也順利。)
  • 是否每天都會清潔環境及消毒玩具。
  • 教室是否通風良好。(這兩項好像會影響到寶寶是否容易生病。)

再來是要了解的事項,但是其實每一間 daycare 可能都大同小異的。

  • 作息,吃飯跟睡覺的時間、午睡長短。通常一歲以下是按照每個寶寶的作息,而一歲以上全班有一樣的作息。
  • 每兩個小時換一次尿布。(法規規定。)
  • 是否會去戶外透氣,幾歲開始用走的。是否會去公園,散步路線是否安全。

最後是做的活動,可能可以觀察出學校的教育哲學與態度

  • 是否有音樂課、藝術課?音樂課跟藝術課的形式?
  • 是否有其他的課程?像是語言課、廚藝課、跳舞課?(雖然名為課程,但其實只是讓寶寶接觸不同形式的活動啦。)

我們的經驗


我們一開始只有排到一間 daycare,真正要開始前一兩週跟老師會面的時候其實沒有很滿意,覺得看起來老師有點制式,那天幫忙的人看起來很無聊,似乎並不投入這份工作。但是等我們真正開始之後其實很滿意,覺得老師很有條理,只是說話比較理性,然後那天是臨時的老師,其實那樣的狀況並不多見。又譬如幾個月下來大部分的時候教室都很穩定,我去接寶寶的時候大部分時候大家都很好,只有一次有三個寶寶都在哭,一個坐著哭、一個趴著哭、一個在床上哭,老師忙不過來無法一次安撫大家。

我們也很喜歡寶寶在學校做的活動。譬如他們安排很多藝術課,一方面是讓寶寶接觸不同的刺激,另一方面也是很棒的吸引寶寶注意的活動。他們每週有一次音樂課,請外面的老師來自彈自唱,我家寶寶也很喜歡音樂課,據說他都會爬到前面專心聽(照片或影片中也真的如此),其他老師說音樂老師離開的時候他都會哭,讓音樂老師很不知所措。

兩間 daycare 的比較


本來以為每一間 daycare 也都大同小異,但後來發現還是有差。我們曾經短暫轉學去另一間 daycare,結果一個月後就決定再下個月就轉回原本的學校。我們不那麼喜歡新學校的地方:
  • 感覺學校很講究規矩,一板一眼的,但不一定那麼適合這個年紀,感覺也比較不自由。譬如說準備吃飯的時候輪流叫名字,叫到的小朋友去洗手,再坐到位置上。而原本那區有一個老師看住小朋友,洗手台一個老師,餐桌區也一個老師。這跟第一間學校很不一樣,第一間學校好像不需要這麼嚴格看守,也不用叫名字,但也能讓寶寶們洗好手吃飯。
  • 什麼時候要做什麼都很嚴格執行的感覺。譬如放學的時候玩具都收好了,寶寶們(一歲多快兩歲)想去玩的話老師會一直拉開他們説 "It's closed." 但我覺得這滿愚蠢的... 我比較喜歡第一間學校讓寶寶們可以自由地選玩具玩,同時也還是能在大家都要回家的時候鼓勵他們收玩具。
  • 他們每週寫兩次 "Journal",我看到內容時,一方面覺得很無奈,一方面也快笑翻了。譬如他們每週有一個字母,每週五還要帶那個字母開頭的玩具去,然後週記裡是老師寫四個字母,要寶寶圈哪一個是 B,上面有個漂亮的圓圈把 B 圈起來。我才不相信那是寶寶圈的,也不認同這樣教一歲多的寶寶是個好方法,甚至不希望老師把時間花在這上面。週記其他的內容是畫直線啦(也是不適合這個年紀),選形狀啦,我都覺得不認為這樣的教法有效率有意義。甚至老師有次跟我說,他教寶寶認 "blue square",可能因為寶寶在家講中文所以寶寶不會,我心裡其實很不同意,我覺得他年紀不到,聽不懂又怎樣,而且搞不好會 blue square 只是不知道為什麼要只出來而已。相較之下我覺得第一間學校比較尊重寶寶不同的發展與興趣。
  • 他們有「一對一」的藝術課。一開始聽到覺得一對一好像很好,寶寶在這個時候可以獲得老師全部的關注,但跟原本學校的藝術課一比,這個一對一教學好像沒必要甚至有反效果。譬如他們的作品很多是老師剪好再給他們貼,大家貼出來的東西都有點像,我忍不住想說可能是老師在「一對一」時會「指點」怎麼貼。但這樣不符合我認同的寶寶藝術課,我覺得寶寶藝術課應該是讓寶寶自由發揮,頂多示範某個畫具或是材料怎麼使用。
  • 總之覺得第二間 daycare 用一種很刻意的方式在教規矩,但是第一間 daycare 老師們順順地做也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不用使用這麼緊繃的方式。
  • 再來覺得這些學校老師們之間好像比較有階級,有分行政的老師、主要老師、輔助的老師,他們之間的互動好像會受到他們的職務的影響。原本的學校也有這些分工,但感覺老師相處融切、都很歡樂,好像沒有那麼有「階級」的感覺。
  • 老師們好像也沒有那麼開心,比較像是在做一份工作的感覺,而比較沒有這是他們自己經營的教室的感覺。
  • 最後是整體而言寶寶們好像沒那麼開心。但這點可能受到我們心境的影響,不一定是客觀的觀察。
當然我覺得這只是不符合我的期待,可能有很多家長其實很喜歡這樣的帶寶寶風格。


下面描述一下我們喜歡第一間學校的地方


好習慣(一歲半)


偶爾會驚嘆 daycare 教會寶寶一些好習慣。

譬如說寶寶跟同學們常常會把在地上撿到的小紙屑小東西遞給大人。我第一次看到覺得很驚奇:老師一面說「艾拉,把那個給我好嗎?」一面把手掌張開伸過去,而那個不滿一歲的寶寶竟然真的會把小東西放到老師手裡。(這裡使用假名)我那時還想說我家寶寶都不會這個,結果後來觀察到寶寶在家也會主動把地上撿到的小小東西遞給我。(喔當然不是所有東西,譬如他看到瓶蓋就想自己玩,或是一開始去公園他都在玩樹葉,要防止他玩小垃圾。)

又譬如說一歲多寶寶開始有自己的意見,可能不想離開遊戲區,可能回家時還想要繼續玩某個玩具。我一開始覺得很困擾,但發現當寶寶不願意放下玩具時,老師心平氣和地拿個籃子過來,一面說「我們可以明天再玩,現在跟玩具說 bye bye 好嗎?」然後接著示範幾次說「bye bye 積木」,然後竟然有用耶,寶寶遲疑了一下就鬆手把玩具放進籃子裡。

所以我們參考這個策略,在離開遊戲區時跟鞦韆說 bye bye 跟溜滑梯說 bye bye 跟遊戲區說 bye bye 或是跟其他小朋友說 bye bye。也不知道是真的有效還是寶寶剛好度過那個時期了(也只是過了一兩週),真的大幅減緩離開遊戲區時的崩潰大哭。雖然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方式有效,但覺得這是一個讓寶寶知道我們要離開的方式,所以就養成離開遊戲區時跟大家說再見的習慣。

還有一次也是在學校玩玩具掃把拖把組不想離開,我跟他說了幾次跟掃把說 bye bye 也沒有用,這時老師說「可以幫我把那個放到旁邊嗎?」然後一面指著角落,我驚奇地看著寶寶竟然真的把玩具放到角落,然後要跟我回家。所以之後當寶寶堅持要玩某個不適合在家玩的東西時,當我想起來的時候,我也試著跟寶寶說,把那個放回去好嗎?竟然還真的有幾次有用。(雖然也不知道是因為這樣講,還是寶寶知道堅持沒用了。)

不過有時寶寶就是吃定爸媽,老師幫他穿雪衣一向沒什麼問題,有段時間我幫他穿就時常扭來扭去加上哭叫。

但我覺得好像在學校養成了一些習慣,或是觀察到了一些習慣,在家順勢使用同樣的策略很快就會奏效。(是也不知道這些習慣會持續多久啦!)

寶寶的藝術課(兩歲前)


其實寶寶能做的形式不多,但是好像光是這樣就有不少變化了。懷孕期間參觀學校的時候聽到他們有藝術課廚藝課等等還覺得這些學校也想太多,嬰兒上什麼藝術課XD 但是真的開始上了之後覺得原來也可以這麼多變化啊,寶寶好像也真的有興趣。(是說也不知道寶寶到底觀察到了什麼,有沒有什麼正面影響等等之類的啦,但是做為吸引寶寶看似是滿成功的活動。我每天也都很期待看今天有沒有做什麼特別的活動。)

寶寶一歲以前的藝術課很多是用夾鏈袋進行,譬如老師把不同顏色放進夾鏈袋,讓寶寶玩,搓搓揉揉觀察顏色混在一起有什麼變化。有時候放不同顏色,有時候也試不同材質,或是放紙跟顏料。也曾經把不同形狀的球沾顏料放進透明塑膠盒裡,讓寶寶們轉動,顏料就沾上盒子,也是屬於不會弄髒的藝術活動。也有利用油跟水製作轉來轉去彩色油珠就會浮起來的管子,寶寶們好像也還算喜歡。也會進行會把手弄到顏料的活動,像是拿松果、海綿、球或玩具卡車沾上顏料,大家一面滾球或嚕車車一面就做出不同的畫作。(寶寶用卡車做出來的畫作大概是我目前最喜歡的之一。)

一歲之後開始拿畫筆,可能畫在紙上,也可能畫紙箱、畫盤子、畫南瓜。最近還弄了一個用顏料加上小蘇打粉,再加醋,觀察顏料冒泡泡從南瓜滿出來,再用畫筆沾泡泡顏料畫畫的活動。

之後大概隨著年紀增長,藝術活動也愈來愈像我記憶中小時候做的藝術活動。嬰幼兒時期的這些實在是有趣,大概我沒有特別去想,自己在家也沒有力氣帶這些活動,看到就覺得有點驚奇。還記得看到寶寶們拿著卡車沾顏料的照片時覺得很佩服老師們的勇氣,想說清理應該很麻煩,但是想想老師們弄一次就可以讓很多寶寶做活動,這大概就是 daycare 的優勢吧。


親師會(快兩歲)


前陣子參加了人生第三次的親師會。目前每次我都覺得很有趣,我很喜歡聽老師比較有系統地講寶寶各個面向的狀況。一開始會有點懷疑,想說老師會不會只是講一些同齡寶寶適用的發展狀況,但是實際上老師講的時候都會模擬寶寶在不同情境的反應,很像我們觀察到的寶寶,也會覺得無法套用在他同學身上。(寶寶們從嬰兒時期就很明顯有不同的個性,這點也很有趣。)

這次老師也描述了他們運用的方法。一個是在寶寶崩潰的時候跟他說你是個好寶寶,我知道你很沮喪,你想要做這個,但是不行。等寶寶好一點之後提供他兩個選項,譬如去看書或是去畫畫。寶寶做出選擇之後稱讚他做出選擇很棒。老師說重點是 "move forward",引導進入下一個活動。我覺得好有哲理,也可以運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實際上寶寶們好像都很少在學校發脾氣。老師們要換尿布穿雪衣等等都沒什麼問題。在家困難的事情在學校都不是問題。上週某天傍晚寶寶又在拖延不願意坐揹巾回家,但老師一問他說,你準備好回家了嗎?他點點頭,馬上舉高手要我抱他進揹巾。根本變魔術!

Thursday, February 6, 2020

寶寶用品與穿著:第二年

驚豔

Stokke Tripp Trapp High Chair (6 month up)

原本只是覺得好看、省空間、有腳踏板,對於「成長椅」的部分沒有特別的體會。但在大約一歲兩個月時寶寶開始拒絕坐進嬰兒護欄裡,用他喜歡的食物或玩具吸引也沒什麼成效。幾次之後,試試看把嬰兒護欄拆掉,結果拆掉之後寶寶就很願意坐了!不知道如果是一般只有嬰兒座位高腳椅是不是就要淘汰了。(一歲左右在台灣時也曾經拒絕坐阿公阿嬤家的 Ikea 高腳椅,後來回美國一開始也不太想坐進嬰兒護欄,但可以用食物吸引他坐,一陣子之後就好了。)

Munchkin 的 360 杯與零食杯

360 杯設計十分巧妙,杯口設計矽膠杯蓋。用一般開口水杯的喝水方式,稍微用點力吸就可以喝到水,但是放在包包裡的話水不會流出來(如果掉落到地上水還是會噴出來)。這個杯子在紐約也很流行,寶寶的同學很多人使用。

玩具




我覺得 Ikea 基本的玩具很厲害,其實都是很簡單很經典的玩具,但是用起來比其他品牌的適合。譬如疊杯夠大又好疊、木製套環質感好、敲打玩具很多玩法等等。

  • Ikea 的疊杯
    夠大又好疊,每個杯子的設計有變化,顏色也好看。不過寶寶一直到兩歲左右才比較判斷大小、才稍微會疊。但在會疊之前一直都對杯子很有興趣,也可以拿去當洗澡玩具。
  • Ikea 的木製套環
    質感好,寶寶大約一歲一兩個月開始會套,一直到兩歲都還是滿喜歡玩的。可以專心玩一陣子。
  • Ikea 的敲打玩具
    沒想到有好多玩法!都是不小心跟寶寶一起發明的,最一開始是寶寶會拉我們的手拔小木樁再要我們放回去、後來是我們把小木樁立在地上讓寶寶用手或腳全部弄倒(靈感來自保齡球,寶寶有一陣子非常喜歡,要一直玩一直玩)、再後來會自己用手放跟拔、最後才是原本設計的拿槌子敲木樁。
  • 扣環玩具
    上面有六對扣環(但我們的只有三種不同的扣環、一種兩個),寶寶一歲半之後開始會扣,很喜歡扣,但是一直到兩歲他都只會扣,不會打開,所以扣完就要我們開,通常會重複玩好幾次。
  • 形狀分類器
    很喜歡這款設計成一個球,寶寶在放形狀的時候也要轉動查找,而且剛好可以收納形狀方塊。



一般衣物(跟第一年差不多)


會走之後變成以上衣跟褲子為主,上衣不再一定用包屁衣,而可能是下擺放在褲子外面的。

  • H&M
  • Next
  • Uniqlo

冬季保暖衣物或雨天裝備


babyshop.com 可以買到一些北歐品牌。北歐氣候寒冷,但鼓勵小孩在戶外活動,只要在 -10 度以上,都會讓小孩到戶外玩,可能因此北歐品牌有許多不錯的冬季衣物跟雨天裝備,跟一些名牌比起來也算平價。

注意零下溫度的冬季貼身衣物(包含襪子)不要選購棉質,棉質濕了之後完全沒有保暖效果,就算是乾的保暖效果也不佳。

  • Reima
    芬蘭最大的兒童衣物品牌,芬蘭政府給的寶寶箱裡面也使用很多他們的產品(2017 年的雪衣、手套鞋子、上衣、褲子等等)。寶寶會走之後我買了他們的連身雪衣、雪褲、手套、毛帽。用起來感覺都很不錯,價錢也合理,尤其喜歡一款毛帽,內層是聚脂纖維刷毛、外層是純羊毛,保暖且比起沒有內層的毛織品更加防風。
  • Polarn o. Pyret
    瑞典品牌。我讓寶寶使用他們的吊帶雨褲跟防水透氣的外套、毛手套、防水手套、毛襪、頭罩、圍脖子的保暖套,覺得不錯。
  • Kuling
    瑞典品牌。我滿喜歡他們的貼身薄毛衣或毛褲(有出包屁衣形式的或是一般上衣的),摸起來舒服不會刺刺的,價錢也相對便宜。